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6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22篇 |
综合类 | 91篇 |
基础理论 | 23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12篇 |
社会与环境 | 22篇 |
灾害及防治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三峡水库主要入库河流磷营养盐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以2004~2005年的三峡水库3条主要入库河流(长江、嘉陵江、乌江)中的水文、水质的调查参数为依据,研究了三峡水库入库河流中主要的水文变化特征、磷营养盐的季节性分布规律、形态组成及富营养化状态.结果表明,3条入库河流的流量、悬浮物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丰水期的悬浮物含量明显高于枯水期.3条入库河流总磷的平均值在0.12~0.29 mg/L之间,均远远高于20世纪70年代的总磷含量,长江朱沱断面水体的磷含量高于嘉陵江北碚断面和乌江武隆断面的磷含量.总磷含量(TP)中以总颗粒态磷酸盐(TPP)为主,平均占75%以上;3个监测断面中流量、悬浮物与TP、TPP均呈显著正相关性,TPP和TP也呈显著正相关性.结果表明泥沙将颗粒态磷带入河流是主要的磷污染源,总磷的污染受面源污染影响较大.氮和磷都不是三峡水库入库河流中浮游植物的限制因子,3条入库河流中的N/P值较高(>30),表明磷有可能被优先消耗到低值. 相似文献
72.
安徽地区近4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倾向性估计和Mann Kendal检验方法,研究了过去的45年(1963~2007年)安徽地区32个代表站 20 cm 口径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65.3 mm/10 a,信度001),年蒸发总量在1976年发生突变,1982年显著减少,夏季突变最为明显;(2)32个代表台站中24个台站蒸发皿蒸发量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仅1个表现为上升趋势(信度005),在空间上减少趋势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态势。结合其它气候要素研究发现:气温显著升高,蒸发量明显减少,即安徽地区存在“蒸发悖论”规律,但气温与蒸发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日照,日较差和风速存在显著减少趋势,相关性〖JP+1〗分析表明它们是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最重要因子;低云量,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等要素本身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少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3.
74.
华北雨季不同时段严重旱涝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的13个站点,45年(1951~1995)的降水资料,对夏季4个时段(6月、7月、8月、4~8月)进行了Z指数计算,确定了干旱则主要发生在8月,并可明显看出由50~60年代的多水期向70年代中期以后的少水期的转变,另外,乌拉尔山到巴尔喀什湖附近的低压槽加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对华北地区雨季持续性暴雨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严重洪涝年的夏季(6~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相似文献
75.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6.
城市化对济南市汛期降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济南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及暴雨特性的基础上,选用济南市黄台桥、燕子山、东红庙、吴家铺和刘家庄雨量站1977-2007年汛期降雨资料,通过趋势线、距平统计、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济南市区汛期降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济南市城区、郊区的降雨时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区多年汛期降雨量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但整体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改革开放早期的降雨量增长较为迅速。城市化对济南城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雨岛效应,城区比郊区降雨量增加约10%。城市化对降雨的频次以及雨型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增加了各种降雨强度等级的降雨机率,城区比郊区的降雨机率增加10%以上,特别是暴雨以上的降雨场次增加了22%。 相似文献
77.
78.
三峡库区武隆县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隆县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城镇之一,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危害程度大,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从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地下水、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总结了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力求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
Kevin E. Wehrly Travis O. Brenden Lizhu Wa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9,45(4):986-997
Abstract: Estimating stream temperatures across broad spatial extents is important for regional conservation of running waters. Although statistical models can be useful in this endeavor, little information exists to aid in the selection of a particular statistical approach. Our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ordinary least‐square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ing, ordinary kriging, and linear mixed modeling (LMM) using July mean stream temperatures in Michigan and Wisconsin. Although LMM using low‐rank thin‐plate smoothing splines to measure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stream temperatures was the most accurate modeling approach; overall, there were only slight differences in prediction accuracy among the evaluated approaches. This suggests that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 can select a stream temperature modeling approach that meets their level of expertise without sacrificing substantial amounts of prediction accuracy. The most accurate models for Michigan and Wisconsin had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2.0‐2.3°C, suggesting that only relatively coarse predictions can be produced from landscape‐based statistical models at regional scales. Explaining substantially more variability in stream temperatures likely will require the collection of finer‐scale hydrologic and physiographic data, which may be cost prohibitive for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stream temperatures at regional scales. 相似文献
80.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样本个人特征而言,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的意愿更强,职业教育或培训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是否农业户口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就样本家庭特征而言,家庭类型会影响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倾向,同时,乡村干部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弱,"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党员户"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重视农民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差异,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