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120篇
基础理论   15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四个维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发展与保护带来了新机遇.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建设中存在问题.从生态伦理、生态补偿、环境立法和耗散结构理论四个维度视角出发,厘清了社区共管模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构建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管理新构想,认为社区共管模式应是一种在生态法则基础上,由政府主导、社区参与、资源共享、权力均等、义务均担,生态环境有序健康演进和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模式.本研究旨在为实现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科学性提供支撑和范式.  相似文献   
412.
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以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针对保护区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相当落后的经济状况和对资源的强烈需求等问题,深入研究资源管理的产权状况,探讨目前存在的产权不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区社区共管产权建设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413.
本研究根据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现状,采用田野调查法,以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张记华户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尺度分析其庭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评估其经济效益,探讨自然保护区原住户庭院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以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农户的的协调发展,实行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统一。并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414.
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阐述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2008年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对浙江省的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在管理机构配置、规章制度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保护对象变化动态、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管理人员编制、运行经费保障、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功能区划等方面存在不足。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15.
中国是最早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自然保护区制度建立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种类较齐全,覆盖面较广,功能体制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得建立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保护区发展和经营过程中的一些难以用现有手段解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要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而协议保护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协议保护在中国的初期应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中国目前自然保护区中因经济开发造成的保护困境和协议保护的特点及范例分析,阐述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实施协议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16.
总结了纳板河流域国家级保护区基本情况和社区经济现状及区域经济的特点,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的目标,提出了社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17.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本及其区域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喆  吴健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4):839-852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需要充分的资金保障。为了探究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资金需求状况,构建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本体系,系统估算和分析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结果显示:(1)以2014年数据估算,全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本为5049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0.78%,远低于环境损害成本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自然保护具有经济的合理性;(2)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本约为85.91亿元,意味着为了达到最基本的管理标准,每年所需的管理资金量,但实际的总体投入远低于管理资金需求,保护区的总体资金缺口较大,且资金配置不均衡,地方级保护区需加强经费保障;(3)管理成本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保护区生态价值高、管理资金需求较大,而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压力较大,中央财政应适当倾斜;(4)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的机会成本达到4963亿元,反映出保护区建设带给地方的巨大经济压力,但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缺口较大,政府亟需完善面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18.
Protected-area systems should conserve intraspecific genetic diversity. Because genetic data require resources to obtain, several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generating plans for protected-area systems (prioritizations) when genetic data are not available. Yet such surrogate-based approaches remain poorly tested. We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potential surrogate-based approaches based on microsatellite genetic data collected across the Iberian Peninsula for 7 amphibian and 3 reptilian species. Long-term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did not effectively represent sites containing high genetic diversity (allelic richness). Prioritizations based on long-term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had similar performance to random prioritizations. Geographic distances and resistance distances based on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were not always effective surrogat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mbinations of sites that contain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genetic composition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based on commonly used neutral markers can inform prioritizations, and we could not find an adequate substitute. Conservation planners need to weigh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genetic data against their acquisition costs.  相似文献   
419.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而生态补偿机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作用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的概念发展、理论基础和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是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作用共同实现的;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公共支付手段都是主要的支付手段;通过生态补偿促进社区参与是实施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最后讨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原则、方式、标准和措施等问题,为进一步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和建立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0.
Preserving biodiversity over time is a pressing challenge for conservation science. A key goal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is to maintain stability in species composition, via reduced turnover, to support ecosystem function. Yet, this stability is rarely measured directly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protection. Rather, evaluations of MPA efficacy generally consist of static measures of abundance, species richness, and biomass, and rare measures of turnover are limited to short-term studies involving pairwise (beta diversity) comparisons. Zeta diversity is a recently developed metric of turnover that allows for measurement of compositional similarity across multiple assemblages and thus provides more comprehensive estimates of turnover. We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MPAs at preserving fish zeta diversity across a network of marine reserves over 10 years in Batemans Marine Park, Australia. Snorkel transect surveys were conducted across multiple replicated and spatially interspersed sites to record fish species occurrence through time. Protection provided by MPAs conferred greater stability in fish species turnover. Marine protected areas had significantly shallower decline in zeta diversity compared with partially protected and unprotected areas. The retention of harvested species was four to six times greater in MPAs compared with partially protected and unprotected areas, and the stabilizing effects of protection were observable within 4 years of park implementation. Conversely, partial protection offered little to no improvement in stability, compared with unprotected area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efficacy of MPAs for preserving temporal fish diversity st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MPAs helps stabilize fish diversity and may, therefore, support biodiversity resilience under ongo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