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3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382篇
安全科学   549篇
废物处理   134篇
环保管理   707篇
综合类   1562篇
基础理论   165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99篇
评价与监测   104篇
社会与环境   282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克里格插值与空间相关矩阵,研究厦门市SO2、NO2、PM10和PM2.5污染浓度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提取人口密度、道路面积比重、建设用地比重、地表温度及植被指数等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数据,划分研究区为生态区、居住区与工业区,定量评价了污染物浓度与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并识别出各污染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污染浓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递减的空间特征,其主要受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的影响;SO2与除地表温度外的其他影响因数均有较强空间相关性,PM10和PM2.主要与道路面积比重、建设用地比重具有较强相关性,NO2则与道路面积比重的相关性最强,污染浓度与影响因数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递增趋势;与按照行政区的划分相比,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的划分显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72.
针对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质安全风险及藻类、臭味、氨氮、砷等有毒有害物质去除的技术难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水专项”研发了水源调控、水质净化、管网输配和水质监测、预警应急、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以臭氧-活性炭、膜分离等为核心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多级屏障工艺,实现了关键装备与材料的国产化,形成了“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并在太湖流域、南水北调受水区进行了规模化示范应用,累计示范与推广应用的供水规模超过1 000万m 3/d,直接受益人口达8 000万人以上,技术支撑全国城市供水水质达标率由2009年的58.2%提高到目前的96.0%以上,也为全国城乡供水规划、城镇供水水质督察和供水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等提供了体系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73.
从煤矿生产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出发,结合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煤矿主提胶带运输系统远程自动化集中控制的技术方案,并以成功实例验证了方案的可操作性,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74.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或专家判定法相结合,对我国燃煤电厂非常规污染物大气汞控制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估,以筛选出最佳控制技术.建立了环境、经济和技术为一级指标的三层指标体系共22个评价指标;初步筛选出洗选煤+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等七项技术及技术组合并对其开展评估.结果表明:强调环境因素的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得分最高(0.797 0),为最佳控制技术.而专家判定法与强调经济因素的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估结果一致,洗选煤+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最具经济优势,是专家认可的最佳可用技术(BAT)和最佳环境实践(BEP).研究显示,我国现阶段可采用洗选煤+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技术对燃煤电厂的大气汞污染进行控制,但为达到发达国家的严格排放标准,必须采用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  相似文献   
775.
根据2000—2018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专利数据,采用专利分析法,从产出趋势、领域分布、空间分布、申请人等方面研究中国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结果表明:中国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近年来,袋式除尘、室内空气净化、有机废气处理等行业技术产出能力增势明显;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技术创新产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主体是企业,但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及美国、日本、德国的巨头企业。提出推动我国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即形成大气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政策驱动力,扶持大气环保民营企业,促进产学研深入协作。  相似文献   
776.
二氧化碳(CO2)的捕集及转化技术可将CO2转化为清洁燃料和高值化学品,是未来缓解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CO2的转化机理,结合近几年CO2转化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催化转化、电化学还原、光化学转化、光电催化转化及生物转化技术制备CH3OH、HCOOH、C2H6O、CH3COOH等一系列高值化学品的研究进展;基于现有技术,通过进一步开发利用新型催化剂,培育优化具有CO2转化功能的微生物等手段,将CO2转化技术与多领域技术相结合发展,可为CO2转化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及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77.
李村河流域是青岛市中心城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系统和过城河道。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面源污染突出、长效机制不健全、河道生态稳定性差、沿岸居民环保意识弱等,导致李村河常年黑臭。自2016年以来,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和长效机制5个层面对李村河进行综合整治,主要措施包括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雨污分流、垃圾清运、淤泥清淤、生态修复及补水、建立河道管理机制等。在生态补水及调蓄整治过程中,通过结合管线非开挖定向钻穿越技术,创新性地对李村河进行再生水管道河底非开挖铺设。通过流域综合整治,消除了水体黑臭现象,将李村河打造成了常年有水、水清岸绿,集休闲健身、生态调节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廊道。  相似文献   
778.
为考察减排政策对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影响,以经济、能源、人口和环境要素构建山东省能源消耗碳排放系统仿真模型。在验证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单维度情景与多维度综合情景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在设定情景参数下,产业结构、科技投入与能源结构调整能够有效促进碳减排,但减排效果不同,其中科技投入如果表现为清洁技术投入,则更有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单因素调整的减排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因素综合模拟时,当条件满足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49.43%,第三产业投资比例达到46.94%,科技投入比例为2.70%,三次产业能源消耗结构比为74.87%:15.27%:9.86%,可接近实现山东省“十三五”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79.
采用磁絮凝-吸附技术开展了同步去除黑臭水体浊度、氨氮和总磷(TP)实验。在磁絮凝阶段,通过聚合硫酸铁(PFS)、磁粉(MPs)和聚丙烯酰胺(PAM)复配使用,利用电荷中和作用去除浊度和TP;同时,利用化学吸附沉淀去除TP;在此阶段中,当PFS、MPs、PAM的投加量分别为16.00、100.00、2.20 mg·L−1且以PFS+MPs在快速阶段先投加,PAM在慢速阶段后投加的顺序投配时,絮凝效果达到最佳。在吸附阶段,吸附剂质化壳聚糖-沸石(PCZ)主要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去除氨氮以及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去除TP;当PCZ的投加量为1.25 g·L−1时吸附效果达到最佳。利用所研究的磁絮凝-吸附技术对实际黑臭水体进行处理,其出水浊度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10.00 NTU),TP和氨氮也分别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0.20 mg·L−1)和Ⅴ类标准(≤2.00 mg·L−1)要求。  相似文献   
780.
原位热处理技术可以在低地下扰动的前提下实现污染场地快速高效的修复,已成为高浓度挥发/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修复的热门技术之一。然而,传统原位热处理技术存在能耗和碳排放较高的弊端,限制了其大范围推广应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下,亟需开展原位热处理技术的优化研究以降低其能效比。通过国内外实验研究与工程案例的整理分析,识别原位热处理活动中的碳排放和能耗的关键工艺环节,进而提出该技术低碳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梳理原位热处理工艺中应用再生能源和技术优化的研究进展,展望“双碳”目标下该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目前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技术优化有望实现原位热修复工艺的大幅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