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1篇
  免费   965篇
  国内免费   3573篇
安全科学   377篇
废物处理   279篇
环保管理   1168篇
综合类   6603篇
基础理论   927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945篇
评价与监测   549篇
社会与环境   539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328篇
  2022年   510篇
  2021年   503篇
  2020年   487篇
  2019年   437篇
  2018年   436篇
  2017年   445篇
  2016年   500篇
  2015年   583篇
  2014年   593篇
  2013年   791篇
  2012年   812篇
  2011年   796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445篇
  2008年   386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1.
为解决水体因低碳氮比而导致脱氮效率差的问题,将颗粒聚己内酯(PCL)重新塑形为阶梯环状,研究其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生物膜载体与固相碳源的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在静态实验中,平均反硝化速率为8.57 mg NO3-N/(L·h);反硝化过程为零级反应。连续填充床实验中,超过90%的硝酸盐可被去除,出水NO2-N质量浓度低于0.20 mg/L;出水NH3-N质量浓度略有上升;出水溶解性有机碳(DOC)先上升后降低至1 mg/L左右。电子扫描显微镜扫描显示,PCL阶梯环反应表面空隙率较高,表面生物膜以杆菌为主,反应后被明显腐蚀;液相色谱检测显示PCL阶梯环分子量反应前后略有下降,其结构未受到破坏;表明该材料适合作为反硝化反应的碳源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载体供微生物附着生长。  相似文献   
412.
采用不同的表面改性方法(去矿化处理、氧化改性、碱改性和还原改性)对污泥基活性炭(SCAC)进行处理,分别获得了表面金属含量低、碱位低、碱性官能团含量高及Lewis碱含量高的4种改性SCAC(SCAC-D、SCAC-S、SCAC-OH和SCAC-N),对比考察了改性前后SCAC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布洛芬(IBP)的效能,并探讨了SCAC催化臭氧氧化反应的主要活性位点。结果表明,5种SCAC催化活性顺序为:SCAC-N>SCAC-OH>SCAC>SCAC-S>SCAC-D;金属组分减少会直接影响SCAC的催化活性,碱位减少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相对较弱,说明SCAC表面较为丰富的金属组分是其催化臭氧氧化反应的主要活性位点;增加SCAC表面碱位(Lewis碱和碱性官能团),减少表面酸性官能团有助于提高其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413.
快腐剂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腐熟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牛粪、菌糠和鸡粪等为材料按照两种比例调配为混合基质,在添加或不添加快腐剂的条件下在发酵桶中进行为期38 d的堆肥发酵实验,通过对发酵产物的温度、p H值、总有机碳、C/N、硝铵态氮含量和种子发芽指数等指标变化的研究,揭示了快腐剂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快腐剂对有机物料的温度、C/N比无显著的影响,但可以促进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在16 d时使发酵产物NH+4-N/NO-3-N比值降为0.15,达到腐熟标准(0.16);提升种子发芽指数,在腐解29 d时使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2.76%,达到完全腐熟指标(0.8),比不添加快腐剂的处理提前了4 d左右。快腐剂的作用效果受腐解物料配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14.
采用活性炭涂层电极构建电容去离子吸附装置,以氯化钠模拟含盐原水,研究电压、流量、进水浓度等操作参数对活性炭涂层电极脱盐效率和能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去除率和比吸附量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加,且比能耗随之增大。流速越小,出水的浓度越低,当对出水的浓度要求较高时,宜采用小流速。当进水浓度低于活性炭涂层电极的饱和吸附量时,比吸附量随着进水浓度呈线性增加;当达到饱和吸附量时,比吸附量不会随进水浓度的增大而发生改变;比能耗随着进水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415.
PW_(12)/g-C_3N_4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磷钨酸(PW12)/g-C3N4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溶液中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运用IR技术对使用前后的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PW12和g-C3N4的结构未在浸渍负载中发生改变,且PW12和g-C3N4结合牢固。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PW12负载量(光催化剂中PW12的质量分数)为50%;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优化反应条件为初始甲基橙质量浓度5 mg/L、光催化剂加入量0.6 g/L、初始溶液p H=7;在优化条件下,分别采用紫外光、模拟太阳光、可见光照射120 min后,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96.59%,82.23%,42.78%;该光催化剂固载良好,使用中不易发生溶脱,稳定性好,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416.
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介绍了原有的除尘技术,并对除尘器新技术改造方案进行了说明,其中重点对电袋复合代替静电除尘技术、在静电除尘器中增置旋转电极、更改工频电源为高频电源、在电除尘器前加装低温换热器、脱硫后增加湿式电除尘器技术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为了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对不同的烟尘超低排放实践工艺进行了说明,并结合东部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有限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快推广超低排放技术在现有燃煤电厂的应用,实现传统煤电产业和环保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17.
针对煤气脱硫废料(简称废料)的成分(硫、碳、萘及少量其他有机物),提出了一种处理废料的新工艺,先用乙酸乙酯提取废料中的萘和少量其他有机物,再用复合溶剂B加热溶解废料,热过滤得碳粉,最后将溶液冷却结晶分离出硫。实验结果表明:在乙酸乙酯与废料的质量比(R1)为3.75,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4h的条件下,萘回收率为98%,纯度大于等于70%,在复合溶剂B与提取剩余物的质量比(R2)为2.69,过滤温度为100℃的条件下,硫回收率接近100%,纯度大于等于99%,碳回收率和纯度为100%。  相似文献   
418.
美国AERMOD模型与中国大气导则推荐模型点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美国AERMOD模型和中国大气导则推荐模型一般浓度公式,通过大气稳定度和扩散参数的确定、复杂地形处理和对流条件下污染物扩散等原理方面的比较认为,AERMOD模型优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以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2个试验场Clifty Creek(平坦地形)和Lovett(复杂地形)的数据资料为比较数据,分别用AERMOD模型和大气导则推荐模型计算SO2小时质量浓度,在Pasquill 6类稳定度下用相对偏差(FB)、预测值与观测值的比率(RHCR)及图形法(Q-Q图)等进行模型比较,结果表明:在RHCR和FB中,AERMOD模型除个别值外,其他均好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而大气导则推荐模型存在接近或大于模型可靠性界限0.67(0.66和0.74),说明其可靠性比AERMOD模型差;图形法比较中,强不稳定和不稳定下AERMOD模型明显好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而大气导则推荐模型预测值明显偏低,其他稳定度下结果相差不大.研究认为:在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条件下,AERMOD模型点源预测值均优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并从原理上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19.
面源模式的通用算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矩形面源扩散模拟计算的数值积分法和中心虚点源法,以及二者结合的综合法,并用算例进行了计算精度、计算速度和结果连续性的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后置虚点源法及其改进算法——谷清经验法相比,该算法与理论真值的相对误差可从20%以上降低到3%以下,并且可以准确地反映风向和面源的形状,但在计算量上要增大十几倍到上百倍.对于任意不规则面源,提出了正方形分割算法,并对分割正方形的取舍采用简便的重心判断法,以准确方便地模拟其形状.综合运用笔者提出的适于机算的通用面源算法,对不同的计算任务权衡速度和精度采用合适的算法,可以处理各种气象条件下任意形状面源的扩散计算,并可取得理想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420.
通过建立多污染热源置换通风的三维数学模型,根据数值解分析三热源位置变化对多污染源置换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的位置变化对多污染热源置换通风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房间内热源应紧凑布置以利于提高通风效果和节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