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1篇
  免费   527篇
  国内免费   2026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210篇
环保管理   433篇
综合类   3543篇
基础理论   660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702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37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228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512篇
  2012年   518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51.
碳排放研究一直是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高质量的城镇化有利于碳排放减少及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本文从人口、土地、经济三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高质量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三个维度高质量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当前的人口高质量城镇化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经济高质量城镇化也具有一定碳减排作用,但现阶段土地高质量城镇化增加了碳排放;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劳动力结构转型在人口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土地财政在土地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经济集聚在经济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存在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952.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碳氮磷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城市,节水、减排、控源和截污等工程实施后,水质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苏州古城区域河道中碳氮磷类污染物的总量及分布特征,提出河道疏浚决策依据,于2019年春季在苏州古城区域采集了20个代表性断面的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测定了河道底泥的深度,分析了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中碳氮磷类污染指标的含量,评价了河道底泥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并预测了换水、引水、降雨和疏浚情境下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深度在22~1025 mm之间(均值为266 mm),底泥总质量约为5.2×105 t.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氨氮、总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4%、2074 mg·kg-1、140.2 mg·kg-1、1765 mg·kg-1和57.2 mg·kg-1,属中度污染,总磷含量超标点超过90%,环城河污染程度最高,建议优先疏浚.水体中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凯氏氮、总磷和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7.8、0.6、13.1、2.5、0.643、1.3、0.18和0.09 mg·L-1,属重度污染,为劣V类地表水,总氮浓度严重超标.基于沿程碳氮磷类污染物总量的分布情况,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疏浚推荐顺序为环城河、古城北部河道、干将河和古城南部河道.降雨情景下,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高,将导致河道水质急剧下降;换水和引水情境下水中总氮总量均减少0.2 t,完全疏浚后水中总氮总量分别进一步减少4.58 t和2.19 t.底泥磷以外源输入为主,可受纳部分水体中的磷,故疏浚后,水体中总磷总量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953.
西安市大气棕碳污染特性及发色团种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前  陈庆彩 《环境科学》2021,42(3):1236-1244
为探究西安市大气棕碳(BrC)的光学特性及化学组成,利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和吸附剂同时采集了颗粒相和气相大气样品,并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三维荧光光度计测定了样品中BrC的吸光和荧光特性,基于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法解析三维荧光光谱得到BrC的种类和组成信息.结果表明,在波长为365 nm时,颗粒相和气相BrC的吸光度分别为(13.8±7.9)Mm-1和(8.0±3.1)Mm-1,两者占比分别为63%和37%.本研究并未发现气相和颗粒相BrC吸光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ARAFAC结果表明,西安市大气BrC含有类腐殖质发色团、类酚类发色团和类蛋白发色团,而它们分别在气相和颗粒相BrC中的占比是不同的,类腐殖质发色团和类蛋白发色团在颗粒相中分布较多,分别为41%和36%,而气相中主要包含酚类发色团,其占比为78%.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气相BrC也可能是贡献大气正辐射强迫的重要因子,以及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重要大气组分,将来的研究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954.
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地位、工作目标和法律要求,规定部门职责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与交易机制,分解工作目标并开展评价考核,彰显国家应对气候的法治决心,亟须制定综合性基础法律——应对气候变化法。该法的制定已具备充足的研究起草基础和下位法支撑,建议尽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并启动《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本文建议,将低碳发展和碳排放达峰、碳中和等纳入立法目的,设立总则、规划与标准、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管理和监督、国际合作、法律责任、附则八章,合理设立规范重点。健全统一监管与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和基金筹集、市场交易、社会共治等机制,全面构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制度体系,部署国际协商与合作措施,设置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对违法行为规定罚则。  相似文献   
955.
城市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原因,也是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论文利用1990与2010年Landsat TM数据,基于V-I-S城市土地覆被模型和决策树分类法,获得乌鲁木齐土地变化时空格局;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检索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与植被碳密度,估算了城市土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乌鲁木齐城市不透水地表(impervious surface areas, ISA)以中部南部内部填充与北部扩张的形式约增加62%,主要占用农田(27%)与荒漠(62%)。2)乌鲁木齐市生态系统碳库主体(95%)分布在土壤中,城市土地覆被变化导致约25%的碳库损失,由农田、裸土/残存荒漠以及城市绿地转变为ISA解释了68%的土壤有机碳和63%的植被碳损失量,其空间分布与ISA的扩张相一致。城市植被及其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抵消部分因土地变化而损失的生态系统碳。  相似文献   
956.
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净碳汇净增93.7%;2)我国农业碳汇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共同占到了80%左右,而碳源结构则在1991—2011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91年农药为主,化肥、牛为辅转变成为化肥为主,农药、地膜、牛为辅的结构;3)空间分布方面,我国县域农业净碳汇量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存在4种农业碳生态类型区;4)1991—2011年间净碳汇为负值的县级单元数量增多,并且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与内蒙古。农业种植量相对较小,作物生长碳吸收不明显,单位产量农业投入要素多以及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是这些地区农业净碳汇为负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7.
新疆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碳储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科学评估新疆森林碳汇功能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论文基于在阿尔泰山布设的35个样地实测数据,参考2011年新疆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研究了我国境内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为126.67 t·hm-2,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乔木层(120.84 t·hm-2)>草本层(4.22 t·hm-2)>凋落物层(1.61 t·hm-2),乔木各器官中,干、根、叶和枝分别占乔木生物量的50%、22%、16%和12%,干所占比例最大;林龄对植被生物量影响显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2)生物量平均含碳率在0.40~0.53范围内,各组分、乔木各器官含碳率均不同,且林龄对含碳率影响显著;3)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05.72 t·hm-2,碳储量为131.35 Tg,其中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86.67、43.09、1.03、0.56 Tg,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66%和33%,构成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储存库;不同龄级的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最大,过熟林次之,两者合计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61%;4)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整体呈南高北低分布,是由西北—东南不同的环境因子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58.
论文针对西藏水电开发及外送在我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调整能源结构和控制CO2排放中的重要地位,综合考虑受电区火力发电的供电煤耗、CO2排放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开展西藏地区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CO2减排等低碳效益评价。结果表明:1)2006—2012年西藏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效应和CO2减排效应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2)不同技术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华中电网技术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量最大,西北、西藏电网技术水平下次之,全国电网技术水平下最小;3)不同排放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CO2减排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西藏电网排放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CO2减排量最大,西北、华中电网排放水平下次之;4)西藏水电未来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潜力和CO2减排潜力突出,2030年西藏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量超过2012年西北电网5省区火电燃料消耗总量的75%;与其他排放水平相比,2030年华中电网排放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CO2减排量相对较小,但仍然超过2013年阿根廷、巴基斯坦、越南等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因此,西藏水电开发及外送对于我国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实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行动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9.
亚硝酸型反硝化除磷工艺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除磷污泥的驯化,并探究了工艺运行条件、性能及实际应用情况.研究表明:厌氧-缺氧-好氧驯化方式可快速富集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通过逐步提高底物浓度可以驯化富集耐受高NO2--N浓度的DNPAOs.实际废水运行实验表明,反硝化除磷法处理猪场废水UASB-SFSBR尾水是可行的,当缺氧进水NO3--N、NO2--N和PO43--P浓度分别为5,70,30mg/L时,出水NO3--N和NO2--N浓度基本为0,PO43--P浓度在1.0mg/L以下.  相似文献   
960.
As a biomass agricultural waste material, coconut shells were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quality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the surface of the prepared activated carbon is done by oxidation using H2O2 and HNO3, respectively. The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the coconut shells activated carbon are increased by the chemical modification, and followingly the removal of the metals is improved. The structural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coconut shells (MACCS) were evaluat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TGA-DT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surface area analysis (SAA), X-ray fluorescence (XRF), and carbon, hydrogen, nitrogen, and sulfur (CHNS) elemental analysis. The prepared MACCS has reasonably good chemical st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solution pH, contact time, adsorbent dosage, adsorption temperature, initial metal concentrations, and interfering ions on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investigated ions onto the prepared sorbent was examined by a batch method. The selectivity sequence for sorption of Eu3+, Ce3+, Sr2+, and Cs+ ions on MACCS was found to be Eu3+?>?Ce3+?>?Sr2+?>?Cs+. The saturation capacities of MACCS for the studied metal ions were found to be 136.84, 85.55, 69.85, and 60.00?mg?g?1 for Eu3+, Ce3+, Sr2+, and Cs+ ions, respectively.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ΔH°, ΔS°, and ΔG° were also evalu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