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371篇
综合类   666篇
基础理论   113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357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碳金融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冒晓立 《四川环境》2009,28(6):123-126,135
2007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对于全球碳金融市场——这个刚刚起步并稍显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的市场无疑是一个利空消息。本文总结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在金融危机来袭时的表现,着重分析了中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表现,探讨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危机中寻求生存并发展。  相似文献   
112.
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二重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自然生态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统一,两种关系并存于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中,成为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在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变形,利益关系的冲突,正在使生态旅游经济越来越多地出现不和谐的现象,突破利益关系制约的瓶颈,重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正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着眼点.因此,本文对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二重性进行深入辨析,指出无论是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还是生态旅游经济过程,都具有自然生态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相统一的二重性,这些都决定了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二重性的协调统一.针对生态旅游经济关系在实践发展中的扭曲变形,只有变革传统经济学的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为平台,对失调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进行修正,还原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本来面貌,即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统一的理想状态,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3.
体验经济时代下诸葛八卦村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及其产品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期待,而在现实旅游开发中却存在很大的不足.在旅游与体验的内在关系分析基础上,根据发生学的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曲方法,结合诸葛八卦村的旅游资源特色,创新设计了诸葛八卦村古村落旅游的行程和活动安排,进行了深度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4.
针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指出了加快污染防治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必要性,并从污染治理设施的种类、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分析和运作模式三方面论述了如何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从经济发展、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概述了污染防治设施社会化运营对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传统开发区内,资源的流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交互的物质流,因而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特征,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1]。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2]目前新型开发区产业发展,则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本文以昌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研究其循环经济模式,为其他开发区设计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6.
扬州经济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构建以工业共生、物质循环、自然和谐、宜业宜居为特征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本文介绍了扬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情况,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可持续性”原则为理念,分析了其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规划。  相似文献   
117.
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燃煤电厂的除尘现状,指出电袋复合除尘器的技术经济优势.电袋复合除尘器在新建及改扩建电厂的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研究重点是静电除尘单元和布袋除尘单元之间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8.
单靠道德自律及经济、行政性处罚等手段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唯有加强法律作为硬性强制性手段,才能加大环保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9.
固体废物排放统计对象应覆盖固体废物从原材料到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机构),即矿业--加工制造业--产品流通领域--用户--固体废物收运体系--固体废物中间处理厂--固体废物最终处置场.统计指标体系包括固体废物排放统计指标和排放管理指标;统计指标区分为指标、主要参数和辅助参数,既便于理解也便于管理.根据固体废物排放量和已知的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对固体废物重新分类、统计并分类填埋,以便将来实现再利用.固体废物排放控制统计的对象主要是规模以上的污染源,实施统计的污染源的规模应当是全国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0.
Humans’ superiority over all other organisms on earth rests on five main foundations: command of fire requiring fuel; controlled production of food and other biotic substances; utilization of metals and other non-living materials for construction and appliances; technically determined, urban-oriented living standard;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 regulated societal organization. The young discipline of ecology has revealed that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and technology attained, and being further pursued by humankind, and generally taken for granted and permanent, is leading into ecological traps. This metaphor circumscribes ecological situations where finite resources are being exhausted or rendered non-utilizable without a realistic prospect of restitution. Energy, food and land are the principal, closely interrelated traps; but the absolutely decisive resource in question is land whose increasing scarcity is totally underrated. Land is needed for fulfilling growing food demands, for producing renewable energy in the post-fossil and post-nuclear era, for maintaining other ecosystem services, for urban-industrial uses, transport, material extraction, refuse deposition, but also for leisure, recreation,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ll these needs compete for land, food and non-food biomass production moreover for good soils that are scarcer than ever. We are preoccupied with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but these are minor problems we could adapt to, albeit painfully, and their solution will fail if we are caught in the interrelated traps of energy, food, and land scarcity. Land and soils, finite and irreproducible resources, are the key issues we have to devote our work to, based on careful ecological inform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proper uses and purpos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short reflection on economy and competition as general driving forces, and on the role and reputation of today’s ecology. Updated version of the keynote lecture presented at the EcoSummit 2007 in Beijing, China, May 24. The article is gratefully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my late colleague and friend Frank B. Goll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