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885篇
安全科学   412篇
废物处理   64篇
环保管理   343篇
综合类   1777篇
基础理论   29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12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264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利用卷枝毛霉孢子悬液与小球藻共培养,用过滤含藻菌球的方式来收获微藻.以人工配水为培养基,收获效率为指标,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收获条件为:pH=6.0,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25 g·L~(-1),菌藻比为1∶250,收获效率为91.08%.对培养前后培养液中多糖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发现小球藻在培养48 h后多糖质量浓度较培养前增加了约0.047g·L~(-1),而菌藻共培养后的混合液中多糖质量浓度为0.019 g·L~(-1).由此可知在菌藻共培养过程中,小球藻会向外分泌某些水溶性多糖物质供卷枝毛霉利用,二者有一定的共生作用.对小球藻和卷枝毛霉细胞表面Zeta电位进行测量发现,小球藻细胞表面的Zeta电位值随着藻液pH值变化波动不大;而卷枝毛霉细胞表面的Zeta电位值,随着pH值的变小,电位值可由原先最低的-37.7 m V升至-9.87 m V.由此推定菌藻相互吸附的主要机制为电中和吸附.  相似文献   
392.
通过对苏鲁界湖南四湖水源保护与利用状况的详细考察,全面系统分析了湖域水资源现状、存在的关键问题、影响因素等。针对湖域水资源现状,探讨了南四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同机制,即建立湖域水资源协同规划与管理机制、湖区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生态修复与补偿协同机制、群众协同参与与监督机制、水危机协同处置机制和湖域界面冲突协同控制机制等,以促进跨界区域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统筹区域协同发展,增强南四湖湖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93.
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导致我国PAHs(多环芳烃)排放量居高不下,直接造成土壤和大气PAHs严重污染.为了探明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积累过程和调控机制,在系统分析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冬小麦PAHs根系吸收和叶面吸收影响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小麦根系对PAHs的吸收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其中主动吸收是一个载体协助、消耗能量、PAHs与H+共运的过程;被动吸收除了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扩散外,水-甘油通道也参与了该过程. ② PAHs通过气态、颗粒态沉降到小麦叶面角质层或直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 ③ 影响PAHs根系和叶面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理化性质、植物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 ④ 小麦根系吸收的PAHs可以向地上部转运,并且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蒸腾速率、土壤中氮的形态和浓度有关.主要问题:① 对于小麦叶片吸收的PAHs向基运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 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往往遭受土壤及大气双重污染,根系吸收及叶面吸收分别对其体内积累PAHs的贡献尚不清楚.因此,需关注韧皮部、木质部在PAHs转运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同位素示踪、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等先进技术观察和跟踪PAHs如何进入小麦以及在小麦叶中的转移和分布,阐明PAHs叶面吸收的微观机理;注重大田试验研究,为揭示冬小麦对PAHs的吸收、积累及调控机理,同时也为有机污染地区生产安全农产品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94.
国内环境民间组织合法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保护领域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要求社会调整机制的引入.社会调整机制以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市民社会主要由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构成.环境民间组织作为一类组织生存下去的首要问题是其合法性.本文从政治和法律两个方面,论述了国内环境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及其不足,并对克服其合法性危机进行了有益思考,以期国内环境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弥补市场调整机制与政府调整机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395.
强化絮凝-生物氧化工艺中强化絮凝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强化絮凝-生物氧化联合处理工艺具有运行灵活、处理效果稳定等特点,近年来,对该类工艺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城市生活污水,以探讨前段强化絮凝处理对后续生物处理的影响为目的,分别对PAC、PAFCS、PFS以及回流污泥进行絮凝试验,探讨化学絮凝作用和生物絮凝作用去除不同污染物的机理.  相似文献   
396.
美国水环境保护的机制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加利福尼亚州水环境保护工作为例,介绍了美国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资金机制以及工业污染源管理模式,包括排放标准的制订原则、总量控制与排放许可证制度等,还介绍了美国的水环境监测和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方法,污水处理的机制和技术,面源管理情况等内容.美国水环境管理的机制和措施具有与我国不同的特色,对美国的水环境保护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些较好的经验和技术是值得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借鉴的.  相似文献   
397.
生物除磷过程厌氧释磷的代谢机理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充分曝气后的好氧末端活性污泥进行了厌氧释磷实验.结果表明,在厌氧释磷过程中VSS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MLSS及灰分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当微生物体内的糖原耗尽时,会引起厌氧吸收HAc及释磷过程的中断.得出ΔρPΔρPHB、ΔρGLYΔρPHB、ΔρPΔCOD、ΔρPHBΔCOD各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48、0.50、0.44、0.92.通过对厌氧吸收HAc及释磷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得到QHAc,max为164mg·g-1·h-1,QP,max为69.9mg·g-1·h-1,KGYL为0.005,KCOD为3mg·L-1.ΔρPΔCOD与溶液中pH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且得到了二者之间的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398.
在双膜理论和传质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活性粉煤灰增湿脱硫机理,并建立了简化的脱硫模型,考虑烟气流量和脱硫剂加入量两个脱硫效率的影响因素时,将数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399.
Glycine(Gly) is ubiquitous in the atmosphere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However,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its on sulfuric acid(SA)-ammonia(A)clusters formation under various atmospheric conditions is still ambiguous.Herein,a(Gly)x·(SA)y·(A)z(z≤x+y≤3) multicomponent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combined with Atmospheric Cluster Dynamics Code(ACDC)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precursor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400.
Released Ag ions or/and Ag particles are believed to contribute to the cytotoxicity of Ag nanomaterials,and thus,the cyto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Ag nanomaterials should be dynamic in water due to unfixed Ag particle:Ag+ ratios.Our recent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cytotoxicity of PVP-Ag nanoparticles is attributable to Ag particles alone in 3 hr bioassays,and shifts to both Ag particles and released Ag+ in 48 hr bioassays.Herein,as a continued study,the cytotoxicity and acc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