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43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391篇
基础理论   217篇
污染及防治   133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季节动态以及赤潮生物的现状.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蓝藻1属2种以及金藻1属2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在不同季节各有不同.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03 cells/mL,高峰区集中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项生态学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2.
本文研究了富集柱类型、富集温度和色谱操作条件等因素对二次富集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中痕量PH3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青岛大气和东海陆架沉积物中PH3的测定,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干扰少等优点,其检测限为0.02 pg、精密度2.0%、线性范围为0.56 pg~5.6 ng.用此方法测定了冬季东海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PH3含量为(0.51~23.10)×10-9,其分布明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东海沉积物中的PH3是海洋中磷的潜在来源之一;青岛崂山大气中PH3日变化趋势说明大气中PH3明显受光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3.
南海海域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年和2007年南海海域23个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甲子港、唐家湾、镇海湾、安埔港、防城港、八所港和榆林港等7个水域牡蛎体DSP毒性呈阳性结果,占调查水域的30.4%,其DSP值均为0.05MU/g.2006年牡蛎体DSP检出率为8.7%(n=23),2007年为21.7%(n=23).调查期间,牡蛎体DSP检出值0.05MU/g已达到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等6个国家食用贝类标准警戒限量水平,和超出了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贝类DSP不得检出标准,表明了近期南海海域某些养殖水域的牡蛎已经受到了DSP毒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4.
测定了在黄海采集的各种体长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中6种痕量金属(Zn、Cu、Fe、Al、Mn和Sr)和3种主要元素(C、N和P)的浓度.除Zn浓度在4~5倍内变动外,其余5种痕量金属浓度的变动范围均接近或超过一个数量级;并且,这6种金属均显示出了浓度随体长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对于3种主要元素,N和P的含量也与体长存在负相关关系,而C却显示出了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Zn和Cu在鳀鱼内的浓度变化较为接近,可能验证了这两种金属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活动较为密切的性质;而其余4种金属的浓度变化规律更为接近,可能反映了陆源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马来西亚海域安达曼海多环芳烃的百年沉积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分析研究了马来西亚海域安达曼海兰卡威岛邻近海域沉积物柱样(WC02)中多环芳烃(PAHs)组成与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210Pb定年,重现了该海域近百年来PAHs的沉积历史(1898~2004年).研究表明,PAHs在整个沉积剖面(0~56 cm)的含量介于13.2~60.1 ng.g-1之间(平均值28.4 ng.g-1),所分析的PAHs中以菲、萘、等化合物为主,与当地周边海域相比污染程度较轻.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较低,基本代表当地环境的本底值,即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天然物质的输入;20年代以后PAHs的总量有所上升,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2个峰值,表明这段时间内多环芳烃的陆源输入特征比较明显,也反映了人类活动在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对该海域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用母体、高低环PAH比值对沉积物柱样中PAHs的来源进行分析,表明该海域沉积物受到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物污染为主、并伴有石油类污染,这与马来西亚西海域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进出口、海上活动等)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马六甲海峡繁忙的海上交通运输影响.对沉积物柱样污染历史进行分析,表明PAHs含量的...  相似文献   
126.
西北冰洋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厌氧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逐步稀释法在4℃和25℃培养条件下测定了西北冰洋海域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厌氧菌(Anaerobic bacteria,AAB) 的检出率和含量.同时,分析了这两项指标的水平分布(纬度间、经度间)差异,以及在不同水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和25℃培养条件下厌氧菌检出率高达100%,AAB含量范围分别为9.00×102~2.40×107cell·g-1和2.90×104~2.40×107cell·g-1,平均含量分别为4.54×106cell·g-1和3.99×106cell·g-1.AAB含量存在水平分布差异,随着纬度升高,或经度自西向东,或水深的加大,AAB的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7.
海岸带是重要海陆过渡带地貌单元与区域,兼受海陆动力双重作用与影响,包括不同类型的沉积相,经历复杂的动力沉积、地貌演变及灾变过程。海岸带调查涉及学科交叉融合,调查要素相对独立与内容多学科交叉并存。我国曾分别于1960年、1981年和2003年组织开展过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工作,调查获取了大量丰硕成果。当前海岸带调查与研究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亟需突破问题,包括:1)海岸带存在大范围“盲区”,浅水易陷、礁石养殖等区域难以到达,成为海岸带数据“空白区”、调查“禁区”;2)我国海岸带观测平台数量少、分布零散,未形成综合有效观测网,导致长时间序列、多源准同步调查数据缺乏,难以准确把握海岸带变化规律,破解资源环境有关问题;3)海岸带数据获取智能化程度低,严重阻碍制约有关对策及时有效性;4)海岸带不同学科协同调查、交叉融合研究模式尚未建立,不能及时发现海岸带科学问题。今后海岸带调查将在海岸带高分辨率过程数据、全覆盖无死角实时动态数据获取技术,长时间序列综合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陆海空全天候立体化数据采集传输及快速智能决策,以及海岸带多学科交叉攻关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28.
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研究了2007年秋季黄海、东海海域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7.25~766.00μg/L,平均浓度为(97.37±86.35)μg/L,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近岸POC的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垂直分布呈现除底层外随着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水中POC浓度与浊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绿素a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POC主要来自于陆源输入。对不同海区POC的垂直分布和周日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区由于水深较浅,POC的垂直分布比较均匀,POC周日分布除了受到生物周日活动的影响外还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长江口附近海区悬浮颗粒物浓度大小是POC浓度和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垂直分布上表现出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东海陆架区POC的垂直分布和周日变化均受到生物活动和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受黑潮影响的海域POC的浓度都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9.
污染源排放废气流速通常在7~15m/s之间。通过S型皮托管在低速风洞中与标准皮托管的对比实验说明,在10m/s,15m/s两种情况下,皮托管迎风面截面变化对皮托管系数却的影响很大,实验结果可供污染源废气监测和皮托管定期检定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0.
在春季开展了黄海与渤海表层海水和上方大气中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和表层海水中CO的光化学生产的研究.用顶空分析法测得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CO]surf)为(0.19~3.57)nmol.L-1,平均值为1.24 nmol.L-1(SD=0.79,n=69);总体来看,[CO]surf的分布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