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o analyze current policies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i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y examining the connot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market mechanism, benefits driving forces, and expected benefi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fairness have been neglected in previous policies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oreover, the introduction of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can not only eliminate the imbalance of interests, but also enhance the incentives for farmers and developers. In addition, i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iscal expenditure of the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82.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资源数量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以1990~2005年江苏省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变动率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变动率、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均呈非平稳变动趋势,但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变动率的作用方向不同,工业化对耕地数量变动率产生负效应,城市化则产生正效应。同时,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并且城市化的影响比工业化的影响更为持久。这意味着,〖JP2〗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化是耕地数量变化的首要原因。因此,在当前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非平衡发展的情况下,合理控制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对于耕地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3.
本文分析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耕地经营制度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耕地租赁制度的内容、优点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84.
马尔柯夫法在耕地质量动态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随机过程原理,构建了新的转移矩阵,建立了一个马尔柯夫链综合耕地质量评价模型.通过实例的应用,分析证明了其模型的可靠性,从而为耕地质量动态评价的科学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5.
赣中南柑橘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与栽培技术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果实体积的累积生长量,日均生长速度和相对生长速率三个指标的测定。可得到各类果实生长的“S”形曲线。生长呈三个时期,第一期为细胞分裂期,这个时期,生长速度较慢,而相对生长速率最高,是是实生长能力最高阶段;第二期为细胞膨大期,生长速度最快时期,而相对生长速率则呈下降趋势;第三期为成熟期,日均生长速度和相对生长速率都是低速和稳定时期。主要内部生理变化,柑橘各类果 个指标各异,此外,果实生长过程中,有  相似文献   
86.
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耕地资源锐减,而后备耕地资源却短缺,人地人粮矛盾更加尖锐,已成为影响这一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特点与耕地资源的变化态势,并提出了相应的耕地保护措施。首先,要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确保基本农田,其次要采用经济手段,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机制;此外,还要  相似文献   
87.
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的特点,并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变化与珠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基本一致且与经济发展同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8.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经济增长规律与发展阶段来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的减少趋势还将持续一定时期。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及耕地现状,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耕地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耕地变化态势,揭示出耕地损失率高峰值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通过国家粮食安全的态势判断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减少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的减少所导致的粮食减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较小,而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会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有效供给的结论。从而提出耕地保护的思路:“十一五”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政策;进入“十二五”之后,耕地保护政策应转为严格控制。为此,还提出了重在保护质量、保护其生态景观功能、加大后备资源开发、减少非农占用、加强政策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9.
基于数量视角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调控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数量保护的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评价了我国2000-2007年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测度对象主要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执法监管政策。研究结果显示,耕地保护政策在数量保护上具有总体效率高(2002年除外)、规模效率递增或保持、纯技术效率高的表征,但是,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与总体效率不能很好拟合且三项效率的综合具有分层性,只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达到了最佳产出。进而得出结论:2000-2007年,耕地保护政策取得了耕地总量平衡、耕地基本数量维持、建设占用耕地趋缓、耕地违法减少的显著效果,然而,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年度差异、政策时滞及体制等影响因素的复杂、投入和产出的部分饱和亦表明绩效的不充分。为促进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提升,提出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建议,并对进一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to nonagricultural land occurs more frequently and makes cultivated land sparser.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decoupling theory takes the situa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07 as an example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decoupling.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First, the article applies IU curve and gross method. The decoupling status by gross method, in contrast to that by IU curve, can express the pressure from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etter and is similar to the decoupling status based on the model of decoupling in this article. Second, in most provinces of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transformed from expansive negative decoupling to strong decoupling. In general, the transformation was firstly from economically advanced eastern municipalities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rectly, then to economically advanced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and lastly to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Third, the decoupling status was relative to contemporaneous policies and laws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ir effect is obvious and posi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