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08篇 |
免费 | 333篇 |
国内免费 | 33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8篇 |
废物处理 | 11篇 |
环保管理 | 761篇 |
综合类 | 1721篇 |
基础理论 | 591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85篇 |
评价与监测 | 118篇 |
社会与环境 | 737篇 |
灾害及防治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109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181篇 |
2016年 | 167篇 |
2015年 | 146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213篇 |
2012年 | 240篇 |
2011年 | 243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135篇 |
2008年 | 168篇 |
2007年 | 246篇 |
2006年 | 221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46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6篇 |
1975年 | 9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为进一步加强铁路运营安全管理,研究轨道平顺性保持的制约条件,首先以某铁路的轨道测量仪数据和综合检测列车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轨道几何尺寸偏差与车辆/轨道相互作用关系,判别相关基础设施变形、列车运行、养护维修等综合作用下的轨道不平顺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养护维修工作实际情况,总结针对不同病害处置采用的典型养护维修方法;最后系统说明轨道作为铁路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与机车车辆轮对直接接触的重要部位,其平顺性对于列车安全、平稳、达速运行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轨道不平顺对机车车辆平稳运行影响各异;轨道不平顺受基础设施变形、轮轨作用、养护维修方式等因素影响;轨道不平顺可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维修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772.
鄂尔多斯十大孔兑区植被生产力变化趋势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衡量区域植被生产力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进程深刻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变化。因此本文结合趋势分析和转移矩阵法,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NDVI年际变化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北部典型农牧交错区(十大孔兑地区)2000-2015年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与LUCC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农牧交错区植被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和不显著增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41%,分别为22.01%和67.4%;其后依次为不显著减少区域、无变化区域和显著减少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4.59%、3.32%和2.68%。(2)在不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区,土地转换面积分别为235146.08 hm2和82761.76 hm2,草地转为农田、林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尤其是草地转为农田导致对应区域植被生产力增加。 相似文献
773.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的测定──以新疆阜康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一个通过土壤有效水分含量来确定土地等级和土地生产力的方法。这个方法采用倍增参量形式来确定土壤有效水分。其变量包括潜水位、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坡度和盐分。此项研究证明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土地初级生产力与实测值比较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在类似环境下用这种方法估测土地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774.
人口、粮食与水土资源利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文中分析了宁夏人口、粮食与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回归分析,建立人口、粮食预测模型,对2000年宁夏的人口、粮食进行了预测。分析2000年水土资源不同开发利用条件下粮食供需平衡情况后指出,充分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配合先进的农业技术,宁夏粮食不仅能自给,而且还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粮。最后提出了解决粮食问题,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75.
贵州石漠化空间分布与喀斯特地貌、岩性、降水和人口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次研究从地貌发育的角度揭示了贵州省石漠化景观及其等级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和气候(降雨量)的空间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与现今人类活动强度(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存在关联性。具体体现为:(1)贵州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区内的峰丛(林)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200mm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随着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塔状峰丘增多;溶丘,峰丛(林)不发育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100mm的威宁-毕节以北的黔西北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北的溶蚀侵蚀地貌类型区,(2)贵州石漠化程度与喀斯特地貌类型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较好,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不好。峰丛(林)地貌发育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区,黔中地区人口密度为300~400/km2,该区一些县的石漠化,远不如黔西南地区人口密度为200~300/km2或黔南地区人口密度为100~200/km2的严重。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全面破坏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力,除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等少数地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原始森林无论是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还是低的地区,历史时期均已遭受全面的破坏。喀斯特坡地次生植被的恢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地的岩土组成,现代石漠化严重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受下垫面地面物质组成的控制,也就是"石山"的多寡。 相似文献
776.
东辽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际前沿的SWAT模型及CLUE-S模型,基于3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土地利用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借助于Logistic回归结果探讨了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空间特征;运用200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CLUE-S模型,模拟不同预测方案下东辽河流域未来20a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应用SWAT模型分别对研究区2025年2种情景下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条件下,情景2比情景1的多年平均径流减少了12.26mm、泥沙减少了8.4×103t、溶解态氮减少了8.29kg、有机氮减少了9.49kg、总氮减少了8.4kg、溶解态磷减少了8.61kg、有机磷减少了7.18kg、总磷减少了7.18kg,情景2比情景1更能有效的控制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777.
应用一种基于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LP-DOAS)原理的仪器,对上海市典型化学工业区进行了长期自动监测。该测量系统搭建于化工区西北方向边界上,一旦污染物浓度超标就会报警,起到边界围栏的作用。选取同站点GC-FID系统测量的甲苯数据与LP-DOAS系统测量的甲苯数据进行了比对分析,2台仪器日均浓度值的拟合系数R2为0.87,验证了长光程测量系统数据的有效性。结合西北边界监测站点的气象数据对测量的HCl数据进行日均、月度平均分析,发现HCl的浓度变化主要与化工区的排放有关。采用基于拉格朗日传输、扩散模式的HYSPLIT_4模式分别对2017—2019年中每年6月份和2017年全年进行污染物追迹分析,发现2017—2019年中每年6月份有95%左右的污染物扩散时会经过上海城区,对上海地区造成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2017年,夏季化工区排放的污染物对上海城区的影响最大,秋季对上海城区的影响最小。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大气环境监测及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8.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2,55(1):1-15
The links between built form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are, as yet, inadequately understood. Risk is a formless and ambiguous phenomenon tightly embedded in the myriad pattern of land uses that generate it. Our research, which is founded on a contextualist notion of policy design,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innovative land use policy instruments (i.e. form-based codes, conditional use permits) to address risk. We model environmental risks from point and mobile sources in Southeast Los Angeles (SELA), a known air toxics hotspot. We compare risk contour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land use interventions. The use of innovative form-based codes for modifying built environments results in appreciable risk reductions around 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in SELA. Conditional use permits employing technological standards for commercial and light-industrial land uses also produce some risk reduction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an untapped potential for land use planning instruments to address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impacts of built form. 相似文献
779.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2,55(6):920-936
Due to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and migration to cities, the areas of urban land use are increasing. This study models the plausible future urban growth in the Mgeni catchment in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 using the SLEUTH Urban Growth Model (SLEUTH). The SLEUTH acronym stands for the input layers required for the model viz. Slope, Land use, Excluded areas, Urban Extent, Transport routes and Hillshad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dict the scale and location of future urban growth, for use in hydr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studies. SLEUTH was calibrated and applied to the Mgeni catchment to project future urban areas. The results revealed, when assessing the 95–100% probability class, that the Henley, Pietermaritzburg and Durban areas would experience the highest urban growth in the Mgeni catchment by the year 2050.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LEUTH Model is suitable to account for the scale and location of future urban growth in the Mgeni catchment. 相似文献
780.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2,55(7):1043-1065
Redeveloping industrial land may run across obstacles, even within the same land-use designation, because previous industrial activities jeopardised the quality of the site.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water is an example. Using a hedonic price metho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contamination and alternative remediation schemes on the industrial real estate property market. We consider the case of Porto Marghera in the Lagoon of Venice, a large and complex contaminated site listed on the Italian National Priority List (NP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dustrial real estate market rewards properties with a complete and certified clean-up scheme, while proximity to properties remediated with the ‘permanent safety containment measures’ negatively affects the selling price of nearby industri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perties, such as size, location, accessibility and other relevant economic indicators, do matter in explaining price differenti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