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643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934篇
基础理论   134篇
污染及防治   104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对不同类型堆肥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类型堆肥施用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影响,以空白土壤为对照,采用紫外、荧光光谱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对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牛粪堆肥、餐厨垃圾堆肥和污泥堆肥土壤中DOM进行分析,探究DOM结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3种堆肥施用后土壤中AN、NH4+-N、DOC和SOM含量均显著提高,SOM和DOC含量随堆肥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牛粪和餐厨垃圾堆肥更有利于土壤中AN、NO3--N和DOC含量的提高,而施用污泥堆肥土壤中NH4+-N和SOM含量更高.堆肥施用后DOM结构特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共轭苯环结构、疏水性组分、醌基和显色组分含量显著提高,不饱和有机分子π→π*的跃迁更为活跃,DOM分子量增大,腐殖化程度增强.堆肥低剂量添加(5%)时,餐厨垃圾堆肥更有利于DOM的芳构化和腐殖化;堆肥较高剂量添加(10%和20%)时,牛粪堆肥更能驱动DOM结构变化;污泥堆肥对DOM结构影响最弱.堆肥施用后土壤DOM荧光组分相对含量发生改变,小分子类腐殖质相对含量增加,类蛋白相对含量降低.二维相关光谱表明,施用牛粪和餐厨垃圾堆肥土壤中DOM荧光组分变化顺序为:类蛋白 > 大分子类富里酸 > 小分子类腐殖质;而施用污泥堆肥土壤中表现为:大分子类富里酸 > 类蛋白 > 小分子类腐殖质.DOM结构变化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影响程度表现为:堆肥种类 > 添加比例 > 理化因子 > 培养时间.DOC和AN含量的增加是引起DOM腐殖化程度增强和类蛋白相对含量降低的重要因素,小分子类腐殖质相对含量与NO3--N含量显著正相关,DOM中大分子类富里酸相对含量因外源SOM的输入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考察不同水分调控下污染场地中土壤有机质和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演变过程,以2种冶炼厂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恒温恒湿培养实验观察不同水分调控下土壤有机质和DOM的含量变化,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土壤DOM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水分调控180 d后,2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有机质和DOM含量呈不同程度降低趋势,且随着水分含量增加,其降幅明显增加,最大降幅分别为33.28%和89.35%.水分调控过程中,土壤DOM中类蛋白物质最易发生降解,导致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的占比相应提高;随着水分含量增加,土壤DOM的芳香性提高,腐殖化程度升高,分子聚合度和分子量增大,最终导致DOM稳定性增强,上述结果有助于揭示水分诱导过程中DOM的变化对污染场地中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先后于冬季(2003年1月)和夏季(2003年7月)对太湖水体溶解营养盐的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营养盐在湖水中的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太湖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因子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太湖溶解无机氮、磷、硅夏季比冬季略高一点,主要来自流域外源输入和湖泊内源释放,分布趋势受人为活动大小和湖泊自身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硝化工艺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溶解氧(DO)浓度下硝化工艺微生物种群结构.结果表明,低氧硝化反应器(R_L,DO浓度为0. 2~0. 3 mg·L~(-1))比高氧硝化反应器[R_H,DO=(2. 0±0. 1) mg·L~(-1)]具有更高的种群多样性,而R_H中微生物种群功能组织性更高.尽管R_H和R_L共有物种信息达85%以上,但DO浓度的不同造成了单个物种在相对丰度上的显著差异.Proteobacteria门(80. 7%)在R_H中被高度富集,其中Nitrosomonas菌属相对丰度达到65. 1%;而在R_L中则以Proteobacteria(43. 8%)、Firmicutes (20. 0%)以及Bacteroidetes (15. 1%)为共同主导者,同时R_L中含有大量Lactococcus、Anaerolineaceae以及Rhodocyclaceae等可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水解发酵作用的菌属. Nitrosomonas oligotropha和Nitrosomonas europaea分别为RH和RL中优势氨氧化细菌,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均以Nitrospira defluvii为主导.反应器中NH_4~+-N和NO_2~--N浓度(而非DO浓度)是上述硝化菌群被选择性富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依托于JICA项目,在洱海湖中建立的自动观测系统2009年全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溶解氧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湖中溶解氧表现为日出后最小、日落后最大的日变化特征。全年变化范围为2.31~7.98 mg/L,最大值出现在12月20:00时,而最小值出现在9月10:00时;较小时段出现在6-10月,各月月平均12月最大,9月最小,年较差为4.83 mg/L;四季中冬季偏大,夏季偏小,冬春季比夏秋季明显偏大。四季中各个典型日的日较差相对于各季的平均偏大,峰值、谷值出现时间大都偏晚。连阴雨出现后,由于受低温阴雨寡照的影响,洱海溶解氧偏高。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有效容积为240 L的中试Carrousel氧化沟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研究了溶解氧对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和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的变化对系统中有机物的去除影响不显著;过高或过低的溶解氧均会降低系统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溶解氧控制在1.0~1.5 mg/L,系统可获得较高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当溶解氧为1.5 mg/L时,总磷去除率达最高,为71.00%;溶解氧对污泥沉降性能影响显著,低溶解氧运行易引起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997.
从海河天津段至河口海域选取20个采样点,研究了水体中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溶解氧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河天津段及河口海域水体氮素以氨氮含量最高,均超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Ⅴ类水质标准, 与海河两岸排放的工业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有关;海河内陆水体的氮素含量远高于河口海域,且亚硝酸盐氮的含量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能与水体溶解氧水平和微生物环境有着很大关系;海域的氮素含量因受水体均质化的影响,与溶解氧含量的关系不明显,而河水的氮素组成受溶解氧含量的影响波动很大;除6,7号样点溶解氧含量较高以外,河水的溶解氧含量均偏低,位于河口处的10号样点的溶解氧含量最低,该站点3种形态的氮含量都相对较高,且亚硝酸盐氮的含量最高,可能是由于该样点处于相对厌氧状态,部分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还原为亚硝酸盐所致.   相似文献   
998.
环流曝气塔中生物脱氮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环流曝气塔进行同时硝化/反硝化(sND)脱氮实验.实验中,分别采用不同降解性能的碳源以及采用不同的碳源投加方式,研究反应器内的脱氮过程,监测处理过程中NOx--N浓度和溶解氧DO的变化.实验显示,在COD 800mg/L+800mg/L的分批加料方式下,NH4+-N的降解得到加强,出水中NH4+-N浓度低于3mg/L;利用较难降解物质作为碳源时,利于反应器内低溶解氧条件的出现,促进了反硝化的进行,实验在采用醇类碳源时脱氮效果好于葡萄糖的情况.  相似文献   
999.
The stability and parameters of a bio-ceramic filter for 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were investigated.The 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CANON) reactor was f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400,300,and 200mg N/L) but constant influent ammonia loa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NON system can achieve good treatment performance at ambient temperature(15-23°C).The average removal rate and removal loading of NH4+-N and TN was 83.90%,1.26kg N/(m3·day),and 70.14%,1.09kg N/(m3·day),respectively.Am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like pH,dissolved oxygen and alkalinity,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pH was the key parameter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NON system.Observing the variation of pH would contribute to better control of the CANON system in an intuitive and fast way.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microorganisms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mmonium oxidizing bacteria,which had low diversity in different stages,while the species of anaerobic ammonium oxidizing(anammox) bacteria were fewer and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relatively stable.These observations showed that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was more stable than the 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which could explain that why the CANON system maintained a good removal efficiency under the changing substrat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000.
以渤海湾海域及黄河口外海域为研究区,采用GC/MS检测手段对两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有机质(0.7μm)及颗粒态有机质(0.7μm)的正构烷烃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分析其主要组成、分布、来源及输入方式,从而对正构烷烃类污染状况进行初步评价。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渤海湾海域表层海水中正构烷烃含量为1570.9~1950.4 ng/L,黄河口外海域为353.1~672.7 ng/L;通过对研究区域表层海水中正构烷烃组成特征的分析得出,其主要来源是陆源高等植物、石油类产品和化石燃料燃烧产物,藻类对其贡献不能忽视;研究还表明,正构烷烃在溶解态和颗粒态有机质中分布是不同的,而且呈现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