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3篇 |
免费 | 317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4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130篇 |
综合类 | 525篇 |
基础理论 | 36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95篇 |
评价与监测 | 26篇 |
社会与环境 | 121篇 |
灾害及防治 | 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94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Influence of Building Density and Roof Shape on the Wind and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in an Urban Area: A Numerical Stud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eorgios Theodoridis Nicolas Moussiopoulo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0,65(1-2):407-415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de CFX-TASCflow is used for simulating the wind flow and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patterns in two-dimensional wind-tunnel models of an urban area. Several two-dimensional multiple street canyon configurations are studi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areal densities and roof shapes. A line source of a tracer gas is placed at the bottom of one street canyon for modelling street-level traffic emissions. The flow fields resulting from the simulations correspond to the patterns observed in street canyons. In particular and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bservations, a dual vortex system is predicted for a deep flat-roof street canyon configuration, while an even more complex vortex system is evidenced in the case of slanted-roof square street canyons. In agreement with measurement data, high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levels are predicted either on the leeward or the windward side of the street canyon, depending on the geometrical details of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相似文献
182.
对2005年北京大气中异戊二烯进行了一年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异戊二烯体积分数年平均值为0.58×10-9,月平均值为0.1×10-9~1.8×10-9,7月最高,1月最低。春、秋、冬三季,异戊二烯日变化形式呈三峰形,分别在14:00、18:00、02:00;18:00、02:00、08:00;02:00、10:00、16:00出现峰值;夏季异戊二烯体积分数日变化呈现白天高夜晚低且在14:00出现峰值。夏季异戊二烯源排放主要由生物排放控制,其日变化形式受温度、辐射影响大;春季和秋季异戊二烯源排放受汽车尾气和生物排放共同控制,其日变化形式受汽车尾气影响大,温度、辐射也有一定影响;冬季异戊二烯源排放主要由汽车尾气控制,其日变化形式主要受汽车尾气影响。不同季节北京大气中的异戊二烯体积分数日变化形式与PM2.5浓度日变化形式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83.
184.
通过二硫化碳(CS2)对水葫芦粉进行改性,研究吸附时间、吸附剂浓度和溶液pH对改性前后水葫芦吸附溶液二价汞(Hg2+)的影响,并探讨其吸附动力学、热力学行为和除汞机理。结果表明:吸附剂浓度为2 g·L-1,溶液pH值为6,吸附时间180 min,改性水葫芦粉对Hg2+浓度为2.0 mg·L-1时的去除率大于93%;改性前后水葫芦粉对Hg2+的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化学吸附在整个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吸附过程能够很好地用Langmuir方程拟合,吸附自由能变(ΔG)H)>0、吸附熵变(ΔS)>0,表明改性水葫芦粉对Hg2+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动力学拟合和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水葫芦粉对Hg2+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85.
Species composition of fishes was studied in rivers (capture sites) inhabited by the riffle minnow. In some localities, this species proved to occupy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ichthyofauna, being obviously dominant. In small rivers, 16 species were caught together with it, including seven species regularly occurring in catche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riffle minnow showed a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at of the gudgeon (0.568) and a non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0.399) with that of the bleak.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riffle minnow are determined mainly by natural intraspecific mechanisms rather than by water quality, which has changed only slightly in the rivers studied. 相似文献
186.
为研究北京偏南地区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变化特征,利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系统及化学成分分析系统RCFP-IC,于2016年对北京南郊区大兴PM_(2.5)中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_2~-、NO_3~-、SO_4~(2-)、Na~+、NH_4~+、K~+、Mg~(2+)和Ca~(2+))展开为期1 a的连续在线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总质量浓度为38.6μg·m~(-3),并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特征,浓度水平高低顺序为SO_4~(2-)NO_3~-NH_4~+Ca~(2+)NO_2~-Cl~-Na~+K~+Mg~(2+);在冬季,SO_4~(2-)、NO_3~-和NH_4~+浓度占比高达75.7%;春季次之,为72.8%;夏季最低,仅为60.2%.并且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SO_4~(2-)、NO_3~-和NH_4~+浓度显著增加,这表明SO_4~(2-)、NO_3~-和NH_4~+与空气质量的恶化密切相关,但相比NO_3~-和NH_4~+,SO_4~(2-)在二次离子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SO_4~(2-)、NO_3~-和NH_4~+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特征,SO_4~(2-)统计日变化为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8:00左右,而NO_3~-和NH_4~+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左右.基于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对南郊区污染有影响的气团主要有3类,分别来自东南方向、西部和来自蒙古高原的高空气团,东南方向气流会加重南郊区水溶性盐的累积,而偏北气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基于主成分分析发现,北京南郊区水溶性盐的污染来源分别为二次源、燃煤源和土壤风沙尘及建筑扬尘的混合源.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对南郊区冬季水溶性盐的潜在污染源区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兴水溶性盐浓度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南郊区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187.
聚能药包在岩石控制爆破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7(1):57-62
聚能爆破技术是岩石控制爆破技术中有待开发的领域。根据爆炸力学、岩石断裂力学理论,从当前控制爆破面临的问题入手,对线性聚能药包(Linear shaped charge)在岩石定向断裂爆破中裂纹的产生、扩展以及主要爆破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自制线性聚能药包在巷道掘进中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是聚能药包形成的巷道轮廓外爆震裂隙不明显,巷道断面平整,凹凸量不超过50mm,眼痕率高达96%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均表明聚能爆破是一种理想的定向断裂控制爆破技术。 相似文献
188.
用固体力学化学理论研究岩土的力学化学行为——以成都龙泉紫色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固体力学化学理论 ,提出用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岩土破坏及滑坡形成的机理 ,并以成都龙泉紫色土为例研究了在力与水协同作用下易滑土层的力学化学行为。实验表明 ,土长期抗剪强度降低的幅度与溶液的pH值有关 ,土的溶解速度与易溶盐含量有关 ,且溶解曲线略呈“S”型。这初步证明了龙泉紫色土破坏的力学 化学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自催化趋势。通过实验了解了力与水协同作用导致土破坏的力学化学规律 ,并将定量求解滑面长期抗剪强度与反应机理研究结合起来 ,为定量评价地下水和应力对岩土破坏机理这一滑坡学关键问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9.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50,自引:35,他引:150
在作者分别于 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 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评述了最近 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当前灾害科学的主要学术前沿问题。文章并就资源开发与灾情形成机理与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述了区域灾害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就建设安全社区 (区域 )提出了“允许灾害风险水平”的区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0.
采用大涡模型对L形和U形三维钝体建筑物的绕流特性和风压分布特性进行数值研究.考虑平均和脉动速度入口边界,在雷诺数为1.5×105~7×105条件下,对2种钝体的9种分析工况进行瞬态动力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钝体绕流对周围流场影响的强弱程度依次为尾流区、屋顶区、来流区,影响大小随着流场与钝体之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