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87篇
安全科学   262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515篇
基础理论   121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121篇
灾害及防治   1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5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31.
对地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框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铁工程同一般建设项目相比,受不可预见的水文地质条件、社会环境、施工技术的可靠度、经济发展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较重;就必然使地铁工程成为高风险的工程建设项目,然而目前对其风险评估工作还停留在简单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水平上。为此,笔者在研究系统论的基础上,从动态系统风险评估的观点出发,运用动态控制的原理,着重研究适合于地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的理论框架,及建立理论框架时应考虑的诸多问题;同时对动态系统风险评估、评价因素可靠性分析技术、各种风险评估方法及评估技术的运用做了简要论述。该框架体系不仅适用于地铁工程的风险评估,同样适用于其他复杂的工程系统的风险评估评价。  相似文献   
32.
简述近年来可移动危险源的严重事故及惨痛教训,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可移动危险源的动态安全监控,指出开展可移动危险源动态安全监控的迫切性;从而对建立可移动危险源动态安全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功能设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利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对可移动危险源实施动态安全监控,以实现对其严重事故的有效控制,并对完善可移动危险源动态安全监控体系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33.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煤矿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矿难事故的频繁发生,煤矿安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针对目前的矿井供电系统存在的不足而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根据煤矿供电系统的实际情况,对其供电系统的动态安全分析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介绍了矿井电网动态安全分析系统的功能要求、主要组成部分和结构;对各部分的实现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矿井电网动态安全分析系统的框图及系统最终要反映的信息要求。  相似文献   
34.
对炼油污水深度处理常用技术——过滤、膜分离、化学氧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结合中试试验,对动态砂滤系统、PAN膜处理系统和高级氧化系统处理炼油厂二级排放水的适用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5.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管理及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对服务经济时代的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理论在强调了客户关系存在周期性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客户关系应当进行阶段性管理;阐述了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客户关系动态发展模型,旨在帮助管理人员更清楚地认识到客户关系的长期价值和对客户关系的各个阶段进行良好的管理.  相似文献   
36.
Approaches to prioritize conservation actions are gaining popularity. However, limited empirical evidence exists on which species might benefit most from threat mitigation and on what combination of threats, if mitigated simultaneously, would result in the best outcomes for biodiversity. We devised a way to prioritize threat mitigation at a regional scale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predicted changes to population dynamics—information that is lacking in most threat‐management prioritization frameworks that rely on expert elicitation. We used dynamic occupancy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threats (tree cover, grazing, and presence of an hyperaggressive competitor, the Noisy Miner (Manorina melanocephala) on bird‐population dynamics in an endangered woodland community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The 3 threatening processe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species. We used predicted patch‐colonization probabilities to estimate the benefit to each species of removing one or more threats. We then determined the complementary set of threat‐mitigation strategies that maximized colonization of all species while ensuring that redundant actions with little benefit were avoided. The single action that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colonization was increasing tree cover, which increased patch colonization by 5% and 11% on average across all species and for declining species, respectively. Combining Noisy Miner control with increasing tree cover increased species colonization by 10% and 19% on average for all species and for declining species respectively, and was a higher priority than changing grazing regimes. Guidance for prioritizing threat mitigation is critical in the face of cumulative threatening processes. By incorporating population dynamics in prioritization of threat management, our approach helps ensure funding is not wasted on ineffective management programs that target the wrong threats or species.  相似文献   
37.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宜松  曹国良  张萌 《环境工程》2017,35(5):136-140
基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选取60项指标建立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对延安市、榆林市2000—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榆林市发展基本趋于一致: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但可持续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较低;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资源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环境的恶化及治理的低效。  相似文献   
38.
外源Ca2+对SBR启动期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丽飞  杨新萍  张雯雯 《环境科学》2017,38(6):2470-2476
利用无机物如Ca~(2+),加快活性污泥反应器启动,强化活性污泥絮体性能和结构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采用序批式反应器,研究进水中添加Ca~(2+)对反应器启动期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和胞外多聚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行至28 d,与进水中不添加Ca~(2+)的反应器(对照反应器)相比,进水中添加150 mg·L~(-1)外源Ca~(2+)的反应器中活性污泥MLSS和MLVSS值分别高出了89.6%和75.6%,SVI值则降低了47.9%;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总量增加了76.4%,多糖增加了28.8%,蛋白质减少了31.6%,添加150 mg·L~(-1)外源Ca~(2+)的反应器中污泥胞外多聚物中多糖/蛋白质值为68.8,对照反应器的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多糖/蛋白质值仅为36.6.三维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外源Ca~(2+)导致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组分发生了变化.实验结果为进水中添加外源Ca~(2+)改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9.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动态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彬彬  卢滇楠  刘铮 《环境科学》2012,33(6):2068-2074
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在土壤发挥其生态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定量分析其中的固氮细菌、反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的演变情况,采用了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其相关功能基因nifH、narG和amoA的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nifH、narG和amoA基因拷贝数及其占总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比例远低于正常土壤,修复后土壤中的同类分析结果与正常土壤接近.表明石油污染物破坏了氮循环相关菌落结构,而生物修复则使其得以恢复.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修复方式下氮循环功能基因的恢复情况以及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也表明同时添加秸秆和菌剂具有最好的修复效果,处理40 d后其nifH、narG和amoA基因拷贝数(以干土计)分别恢复到2.68×106、1.71×106和8.54×104g-1,石油烃降解率达到48%.投加真菌-细菌复合菌剂的效果优于只投加细菌菌剂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动态监测可以从基因和物种水平上反映土壤修复的效果,为土壤修复的监控和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河套灌区土壤水和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水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在不同作物种植区、不同灌期等情况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水平衡特征,以春小麦、玉米、向日葵为典型作物,在河套灌区选取4块2亩的试验田,于2009年4-11月采集田间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地块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差别主要集中在5-9月的作物生长期.夏灌灌水量不足,土壤含水率呈下降趋势,田间土壤水分变化属于“蒸腾蒸发消耗型”;秋浇期内水量充足,各地块各土层含水率均明显增加,田间土壤水分呈“入渗补给型”.各地块地下水埋深月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于优先流的存在,地下水对灌溉降水响应快.本文定量研究了区域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灌区水平衡要素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可为灌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