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90篇
  免费   992篇
  国内免费   1192篇
安全科学   1719篇
废物处理   163篇
环保管理   3824篇
综合类   5109篇
基础理论   1701篇
环境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430篇
评价与监测   545篇
社会与环境   941篇
灾害及防治   32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406篇
  2020年   464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452篇
  2016年   540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573篇
  2013年   736篇
  2012年   799篇
  2011年   914篇
  2010年   690篇
  2009年   749篇
  2008年   557篇
  2007年   767篇
  2006年   751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471篇
  2002年   408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384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21篇
  1973年   14篇
  1972年   16篇
  1971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生态沟渠和生物滞留池因其良好的径流污染控制能力和生态效益,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单一的生态沟渠或生物滞留池在农村径流污染控制中常存在氮磷去除效果不稳定和基质易堵塞等问题.将两者串联构建组合系统,利用生态沟渠预处理去除部分污染物,可降低生物滞留池污染负荷和减轻基质堵塞;同时在生物滞留池中设置淹没区并添加天然载体碳源提升系统脱氮效果.研究了载体碳源、降雨强度和干湿交替等条件对生态沟渠-生物滞留池组合系统控制农村径流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稻草和木屑两种天然载体碳源分别将生物滞留池段的TN去除率提升19.9%和20.4%.模拟降雨强度从小雨增至大雨时,外加碳源组合系统COD、 NH+4-N、 TN和TP去除率平均下降17.0%、 16.8%、 20.4%和17.2%,其中生态沟渠段对4种污染物的去除贡献平均降低16.3%、 13.0%、 24.2%和22.1%.干湿交替运行可提高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相较连续进水,干旱3周后木屑组TN平均去除率提升12.3%.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显示,木屑组和稻草组生物滞留池样品的α多样性高于对照组;投加载体碳...  相似文献   
622.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he critic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 in sub-Saharan Africa. The accumulated knowledge on soil management gathered over the last 10 years, combined with solid crop improvement and plant health research at farmers’ level, has brought us to a stage where we can now address with confidence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ereal–grain–legume-based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dry savanna of West Africa in a sustain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positive manner.Two sustainable farming systems that greatly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integrated livestock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dry savanna of Nigeria. These are: (i) maize (Zea mays L.)–promiscuous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rotations that combine high nitrogen fix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kill large numbers of Striga hermonthica seeds in the soil; and (ii) miflet [Eleusine coracana (L.) Gaerth] and dual-purpose cowpea [Vigna unguiculata (L.) Walp.]. Improvement of the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dry savanna has been driven by the adoption of promiscuously nodulating soybean varieties (in particular TGx 1448-2E) and dual-purpose cowpea. The rate of adoption is very high, even in the absence of an efficient seed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number of farmers cultivating the improved varieties increased by 228% during the last 3 years.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promiscuous soybean has been stimulated by increased demand from industries and home utilization. Production in Nigeria was estimated at 405,000 t in 1999 compared to less than 60,000 t in 1984.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se systems shows already an increase of 50–70% in the gross incomes of adopting farmers compared to those still following the current practices, mainly continuous maize cultivation. Furthermore, increases in legume areas of 10% in Nigeria (about 30,000 ha in the northern Guinea savanna) and increases of 20% in yield have translated into additional fixed nitrogen valued annually at US$ 44 million. This reflects, at the same time, an equivalent increase in land-use productivity, and with further spread of the improved crops, there are excellent prospects for addition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rom a very large recommendation domain across West Africa.  相似文献   
623.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potential for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improvements through the increased substitution of in-person meetings by virtual communication is considerable. However, it has also been shown that this potential is not automatically realized by investing in the technology that can enable virtual meetings. 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case studies that explor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communication and meeting behavior. A number of drivers and barriers for virtual meetings are identified, and, in addi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virtual tools for business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624.
梁艺红 《福建环境》2003,20(6):77-79,83
从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角度,分析了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的应用,根据实践经验,探讨了在实施应用中应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环境管理中去,从而改善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25.
生物完整性指数是水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河流等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但利用水体中分解者微生物群落构建IBI评价标准的报道很少,针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研究更是鲜见.本研究针对包钢稀土尾矿库周边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开展评价工作,基于地下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Illumina高通量测序信息,筛选关键环境因子,甄别敏感或耐受微生物分类属,确定候选生物参数,探索针对地下水的微生物完整性指数(microbiome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M-IBI)评价流程与标准构建方法.结果表明,总计12个地下水样点中,4个样点属于健康等级(Ⅰ级),占总样点的33.3%;2个样点属于亚健康等级(Ⅱ级),占总样点的16.7%;5个样点属于一般等级(Ⅲ级),占41.7%;1个样点属于较差等级(Ⅳ级),占8.3%;总体来看,靠近尾矿库的样点健康等级较低,而远离尾矿库参照点受到的干扰较小,健康等级较高,这可能与人类活动干扰影响程度密切相关.参照该地区地下水理化参数基础上的水质情况分析结果,发现应用M-IBI指数可较合理地评估包头稀土尾矿区周边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合生态系统健康内涵,本研究初步提出针对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的M-IBI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流程.  相似文献   
626.
粤桂水源地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E-GC-MS)检测了粤桂水源地7个采样点水样中16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浓度,分析了研究区OCPs的污染特征;利用BurrⅢ型分布构建了8种OCPs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并计算出不同OCPs对淡水水生生物的HC5(hazardous concentration for 5%species)值,最后应用安全阈值法评价了OCPs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OCPs的浓度在6.64~34.19 ng·L~(-1)之间,平均值为16.76 ng·L~(-1),HCHs和DDTs及其降解产物在污染物中的贡献比例较大.HCHs主要来自家庭杀虫剂中的林丹,DDTs主要来自三氯杀螨醇的污染或历史残留.脊椎动物对OCPs的耐受性高于无脊椎动物,α-硫丹对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影响较大,p,p'-DDT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影响较大.粤桂水源地OCPs对水生生物没有显著的生态风险,但DDTs和α-硫丹对水生生物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27.
分析了第二松花江中下游和松花江干流表层沉积物中总汞的含量水平和分布规律,同期采集了牡丹江、黑龙江沉积物作为对照,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初步评价了松花江沉积物中汞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松花江10个断面沉积物总汞含量范围0.029~1.317 mg·kg~(-1),均值0.183 mg·kg~(-1).第二松花江3个典型断面沉积物总汞含量均显著高于松花江干流的7个典型断面(P0.05).地累积指数(Igeo)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表明第二松花江3个典型断面沉积物汞污染程度为偏中度至重度污染,存在高度生态风险;松花江干流7个典型断面为轻度污染,具有较高生态风险.近10年松花江沉积物汞含量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现阶段第二松花江沉积物汞含量有所下降,但松花江干流个别江段沉积物汞含量有所上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28.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地生态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和风险来源的多样化。论文根据风险来源、风险受体和风险效应的作用关系,提出了基于多源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受体的抵御和自我恢复能力及其暴露于风险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土地生态风险表征方法。选取适当的指标计算得出风险来源指数、自然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社会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自然风险指数、社会风险指数和综合风险指数。论文以江苏射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射阳县城所在地社会风险指数最高,东部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自然风险指数最高,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限制建设和生态保护。县城周边以及中东部大片区域综合风险指数较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城镇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论文提出的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土地利用的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参考,研究结论可为射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29.
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环境污染、增加游憩地与文化保护等良好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不仅需要巨大的经费投入,也需要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了正确理解人工造林活动的成本问题,论文用7种蒸散发模型首次对我国1949年以来人工造林和自然植被恢复的耗水量及人工造林耗水量的机会成本进行计算,初步了解人工修复活动对水资源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1952—2011年我国人工造林累计耗水量比自然修复多767×108 m3,水机会成本累计536×108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生态修复(尤其是人工修复)和经济活动都应关注水资源的成本问题,通过不同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较,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修复成本,这是修复生态学需要面对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30.
基于水量变化的塔里木河统一管理成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明确评价塔里木河统一管理成效,论文基于源流及干流的来水与耗水量数据,利用非参数检验、周期叠加模型等构建人类活动对源流区水量影响分离模型,进而结合距平百分比和变异系数等参数,对比分析统一管理措施对塔里木河利用管理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类活动对源流区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在1994—2001、2002—2010、2011—2013年呈减弱趋势,流域过度引水的现象得到一定的好转,源流区水资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效能提高;2)实施统一管理后,干流来水保证度提高,干流来水距平百分比的变异系数由-4.67减小至0.33,源流与干流来水距平百分比差异的平均值由-19.6%变为-4.9%,且源流干流来水差异值累积距平曲线由上升转为下降,源流和干流来水的波动性减弱,尤其是干流来水波动性要弱于源流,同时源流及干流来水更具协调性,管理部门对塔里木河径流的调度和管控能力明显提升,统一管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