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7篇
  免费   1004篇
  国内免费   1098篇
安全科学   1718篇
废物处理   163篇
环保管理   3824篇
综合类   4926篇
基础理论   1701篇
环境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330篇
评价与监测   544篇
社会与环境   941篇
灾害及防治   326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430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436篇
  2016年   527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571篇
  2013年   723篇
  2012年   793篇
  2011年   914篇
  2010年   690篇
  2009年   749篇
  2008年   557篇
  2007年   767篇
  2006年   751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471篇
  2002年   408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384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21篇
  1973年   14篇
  1972年   16篇
  1971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1.
We develop a landscape stewardship classification which distinguishes between farmers’ understanding of landscape stewardship, their landscape values, and land management actions. Fort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mall-holder (<5 acres), medium-holders (5–100 acres), and large-holders (>100 acres) in South-West Devon, UK. Thematic analysis revealed four types of stewardship understandings: (1) an environmental frame which emphasized the farmers’ role in conserving or restoring wildlife; (2) a primary production frame which emphasized the farmers’ role in taking care of primary production assets; (3) a holistic frame focusing on farmers’ role as a conservationist, primary producer, and manager of a range of landscape values, and; (4) an instrumental frame focusing on the financial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compliance with agri-environmental schemes. We compare the landscape values and land management actions that emerged across stewardship types, and discuss 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the landscape stewardshi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engagement of farmers in landscap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712.
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中固体废物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固体废物应进行全过程管理,固体废物鉴别是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包括依据产生来源鉴别和过程鉴别两种方法,依据产生来源鉴别包括丧失原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其他物质四类,在每一类中详细地列举了属于该产生来源的具体固体废物种类名称,便于理解和增强可操作性。过程鉴别包括在固体废物再生利用过程和处置过程中的固体废物鉴别两类,其中在再生利用过程的固体废物鉴别中明确指出了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产物只有同时满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国家污染控制标准要求以及有实际市场需求、固定用户等条件时,才不作为固体废物管理,在处置过程的固体废物鉴别中具体地列出了处置固体废物全过程中仍然作为固体废物管理的国际惯用处置方式。同时,给出了清晰的"原料—产品—固体废物—处置或产品"全过程中固体废物的产生节点和相应的固体废物类别图,为固体废物鉴别工作提供参考,使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有的放矢,有效防止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713.
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加平  张伟 《中国环境管理》2016,8(2):85-88,115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越来越突出,环境管理转型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所谓环境管理转型,是指环境管理思维、策略和方式的转变,是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环境管理战略进行的多角度探讨。通过综述发现,国外学者主要注重环境管理理论研究,如环境管理的模型研究和不同环境管理战略的研究,且国外学者在研究不同环境管理战略时,研究对象多为微观层面的企业组织;而我国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即从国家的角度来探讨环境管理战略如何完成转型,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是环境管理战略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行的重要基础,在环境管理战略研究领域,本文认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是环境管理的转型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统筹、微观方面的变革,也需要从中观层面来推进,所以中观层面的环境管理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环境管理的转型不仅需要法律手段的支撑、经济手段的配置,也需要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所以关于公民环保意识层面的研究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714.
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工业园区同时又是污染产生排放集中地,我国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阻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可以从园区层面出发解决污染问题,这是个既复杂又重要的工作。本文在分析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工业园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发现总体上园区环境管理水平较差。工业生态化建设为进行合理的园区环境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文针对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对策:1提升生态工业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2确立生态化建设思想,以生态化建设促进环境管理效率的提升;3加强工业生态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完善和实施;4构建工业生态化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以生态化建设来实现工业园区科学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715.
Wood-pas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cultural and biodiversity values in Europe. However, due to their relatively low productivity, large areas of wood-pastures have been lost over the last century. In some areas, incentive schem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revive wood-pasture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one such scheme in western Estonia. We compared the structure of grazed wood-pastures (old and restored) to those of abandoned wood-pastures and ungrazed forest stand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anagement, and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24 farmers to investigate their motivations to carry out the management. We found a positive influence of active management on the semi-open structure of wood-pastures. Financial support was vital for management, but personal values related to tradition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 interviewees differed widely in their range of motivations, suggesting that other strategies in addition to financial incentives w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wood-pastures in the region.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10.1007/s13280-015-0719-8)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716.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have recently started to question the focus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s a main strategy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They prefer to address individuals as citizens rather than as consumers, and focus on collective rather than individual change. Two prominent movements in this regard are Transition Towns and Climate Justice Action. While both movements criticise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they put forward entirely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what has to happen instead. Based on extensive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article analyses how these movements manifest themselves in Flanders (Belgium). The focus is on their different accounts of how and why collective practices have to be built, and the place they attribute to ‘the political’ in this. The analysis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two different forms of ecological citizenship: one communitarian, the other agonistic.  相似文献   
717.
京津冀区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失衡的问题,亟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合作新机制。京津冀之间紧密的产品贸易背后隐藏的土地资源流动情况可以为新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支撑。这种隐性土地资源的流通情况可以用生态足迹来表征。因此,本研究主要运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的投入产出矩阵来计算北京与津冀之间的生态足迹转入和转出量,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周边津冀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支撑,尤其是河北的农用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和水产养殖用地。从生态贸易类型来看,2002年和2007年,就北京和河北之间生态足迹流通情况而言,北京是净生态输入型,属于"贸易逆差";河北是净生态输出型,属于"贸易顺差"。2007年北京对津冀生态资源的使用量比2002年有所下降。总体而言,北京对河北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消耗对河北的生态压力不大,其中,水产养殖用地的生态压力最大,2007年水产养殖净流量占河北水产养殖土地的54.27%。2002年北京对天津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依赖加大了天津的生态压力,林业用地和水产养殖用地的净流出量分别是天津相应承载土地面积的4.96倍和3.57倍;2007年,北京对天津生态土地资源利用程度降低,随之,北京对天津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压力变小。尽管2007年与2002年相比,北京对河北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消耗量降低了,但是,由于河北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北京和区域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国家和北京应该帮助河北保护其土地资源,尤其是河北东南部的农田资源在区域中承担着重要的绿色隔离作用,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此外,京津冀区域应该制定整体空间开发战略,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力度,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718.
在当前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产业有序转移必须以有利于或者加强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环境规制差异造成了不同经济地域之间污染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调整,强化了高污染产业进行生产区位选择的动机,以规避来自政府的环境监管。环境治理成本的不同是高污染企业区际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环境寻求策略推动了污染密集型生产由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地区向环境规制松弛地区的转移。企业污染密集型生产的区际转移受到环境要素产品生产比较优势的明显影响,这些环境要素产品与区际环境规制差异、企业市场内部化战略以及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密切关联。借鉴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可以明晰企业环境寻求策略下污染密集型生产转移的内在机制。一方面,环境成本差异决定了非环境友好产品生产转移的意愿,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使得企业生产的边际环境治理成本和平均环境治理成本提高,污染密集型生产外迁的动力加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对环境规制强度更加敏感。污染密集型生产承接地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形成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有力对冲,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另一方面,合理的区际环境政策差异能在产业有序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设定区际环境规制级差与碳信征信系统建设,加强分类监管与行业节能减排,建立拟承接生产项目的效率筛选机制,提高区域市场开放程度、降低产业优惠政策所形成隐性市场保护等环境监管手段是保证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承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19.
湖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湖北省内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2005年、2010年、2013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核算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在三个时间节点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各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盈亏状况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的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2005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以武汉为代表的中东部,2013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中西部,生态赤字空间分布的重心逐渐由东部向西部转移;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建筑用地、化石能源、草地、水域、林地和耕地,其中潜江、恩施、天门、仙桃、黄冈等地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增速最快,十堰、鄂州、黄石、荆州、荆门等地则是水域生态足迹增速最快,草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和耕地的生态足迹增长共同决定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20.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water source reserve areas is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for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water source reserve areas. Firs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ree stag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 progress. Based on the review, using the theory of externalit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of water source reserve areas is then analyz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water source reserve areas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which is designed to internalize externalities. Finall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water source reserve areas, five 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of equ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the principle of flex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the principle of “earmark funds, and implementation by law,” and the principle of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supplemented with market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