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5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213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508篇
综合类   772篇
基础理论   229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442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81.
污泥施用对林地土壤基本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艮梅  杨丽 《生态环境》2010,19(8):1988-1993
以无锡卢村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的脱水污泥为有机肥源,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用量污泥施用后土壤基本性质的变化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5种处理,污泥施用量和占土质量的比例分别为0(不施污泥的对照处理,CK),30(3%),60(6%),120(12%)和240(24%)g·kg^-1。结果表明,污泥使用提高了土壤中养分元素和有机质的含量;黄棕壤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平均比潮土中的高5.2%,随污泥用量的增加潮土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而黄棕壤中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相比,土壤脲酶活性在两种土壤上分别增加55.6%~122%(黄棕壤)和46.2%~67.5%(潮土),且与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黄棕壤)和土壤全氮、水解氮和有机质(潮土)呈正相关;结果还显示污泥使用增加了土壤蔗糖酶活性,但不同污泥用量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82.
陆梅  田昆  张仕艳  莫剑峰  原海红 《生态环境》2010,19(12):2783-2788
采用In-situ野外取样技术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不同人为干扰程度下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湿地类型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逆向演替,F检验显示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各类型湿地间差异显著(F脲酶=14.246,F蛋白酶=13.760,F蔗糖酶=15.392),表现为垦后湿地〉沼泽草甸〉草甸〉原生沼泽,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F过氧化氢酶=2.697),且与上述三种水解酶变化规律不同。(2)F检验显示,土壤细菌数量差异显著(F细菌=10.883),呈现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原生沼泽;土壤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F真菌=18.032,F放线菌=15.078),呈现沼泽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原生沼泽。(3)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脲酶与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在草甸湿地类型中,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酶活性虽与微生物数量相性不显著。(4)纳帕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变化是对人为不同干扰类型与强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883.
甘肃省耕地资源转变为建设用地的价值损失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耕地资源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初步建立耕地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等评价方法,估算了甘肃省12个市(州)2007年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所导致的正面效应价值损失。结果表明,由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造成的价值损失相当巨大,2007年全省建设所占用耕地的总面积为1 564.66 hm2,造成的价值损失多达95 904.09万元,各市(州)1 hm2土地的损失都超过了45万元。从价值损失的构成来看,损失的直接使用价值为45 712.77万元,间接使用价值达50 191.32万元。可以看出,耕地资源除为社会提供直接产品价值外,还有巨大的间接使用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人类的贡献比农产品的产出价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84.
机械系统的风险概率与经济性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机械事故频发,为预防和控制事故,依据安全评价发展方向,结合安全系统工程、模糊可靠性理论、人因可靠性技术和安全经济学,从人-机-环3方面分析风险评价因素,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风险评价模型,提出包括人为因素、机械设备和环境在内的基本事件失效概率估算方法;以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将事故严重度量化为风险经济损失,根据每个风险因素的风险概率和风险经济损失来选择风险评价项目,通过检查评价项目状况,最终得出系统风险度,从而形成关于机械系统的定量风险概率与经济性安全评价方法。并给出起重机大车运行机构的工程示例,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85.
为了解我国沿海海底地质灾害易损性相对分布状况,在阐述海底地质灾害易损性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包含15个指标的海底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我国沿海53座地级以上城市的社会经济易损性。结果表明:我国沿海53座地级以上城市只有深圳市处于较高易损区;大连、上海、福州、宁波、广州、汕头、湛江等7座城市处于中等易损区,沧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杭州、绍兴、滨州、东莞、防城港、钦州、三亚等13座城市处于很小易损区,其余32座城市在较小易损性的范围内。为降低沿海城市海底地质灾害易损性,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86.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农地被占用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我国,农地城市流转是通过土地征用而实现的,即我国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属于政府行为,因此,从决策主体行为出发,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于我国城市化的正常推进以及农地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得出,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区域农地流转的经济发展,村干部往往是政策的执行者,而农民在决策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农地流转决策影响不大。可见,要控制农地过量向城市流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完善决策机制,规范征地行为,提高农民参与权。  相似文献   
887.
针对城市产业水污染状况,应用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结构优化模型,试图找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法.研究以株洲市为例,根据株洲市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特点对模型进行改进和最优化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产业和行业生产用水的调整可以减少废水排放量和实现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株洲市产业和行业调整方案,以期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88.
“泛珠三角”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实现区域整合发展,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不但有利于增强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参与世界分工。基于前期设计的区域间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和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数量测度、类型判别、评价和分析,以期达到指导云南省发展策略的制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9.
本文立足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转型实践,分析了双重市场激励型规制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内在机理,并利用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双重市场激励型规制均显著地促进了工业绿色转型,但是费用型规制的促进效应存在递减特征。(2)异质性检验表明,费用型规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均GDP较高省份以及第二产业占比较高省份的工业绿色转型促进效应更为明显。(3)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提高末端治理技术是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渠道。(4)研究还发现,费用型规制对高能耗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粉尘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投资型规制对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抑制效应更明显。(5)随着工业绿色转型程度的不断提升,双重市场激励型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边际效应先后呈现“L”形骤降特征。因此不断优化与创新环境规制手段,才是持续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90.
环境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定量影响程度,应用有序聚类分析法等确定了滦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基准期和人类活动影响期,采用HBV模型还原了人类活动影响期间滦河流域天然径流量,识别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滦河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期间径流的定量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79年之前是滦河流域径流序列的基准期,基准期内HBV水文模型对滦河流域天然径流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1980年以后人类活动对滦河流域地表径流影响加剧,天然径流与实测径流产生分离,人类活动影响期(1980-2007年)相对于基准期(1960-1979年)的变化而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别占径流减少总量的55%和45%,人类活动在不同水平年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不同.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人类活动对该流域的影响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