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55篇
  免费   1279篇
  国内免费   1956篇
安全科学   2488篇
废物处理   295篇
环保管理   2692篇
综合类   6760篇
基础理论   1608篇
环境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648篇
评价与监测   890篇
社会与环境   1175篇
灾害及防治   718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439篇
  2021年   541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500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557篇
  2016年   678篇
  2015年   665篇
  2014年   707篇
  2013年   974篇
  2012年   1066篇
  2011年   1242篇
  2010年   805篇
  2009年   840篇
  2008年   684篇
  2007年   889篇
  2006年   816篇
  2005年   643篇
  2004年   505篇
  2003年   497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17篇
  1972年   19篇
  1971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已成为最大的碳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一年的涡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和通量计算工具(Eddypro及ART Footprint Tool)以及碳通量足迹模型分析了上海奉贤大学城碳通量足迹特征,基于此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包括以草本和木本等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自然系统),以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社会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向上,碳通量贡献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扩大。大气处于稳定条件下,非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1 100 m)比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780m)要大;当大气处于不稳定条件下时主风向和非主风向下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相差不大(最大范围分别为321和351m)。2)不同下垫面其源汇特征不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然系统年碳通量均值为–4.1μmol/m~2/s,表现为碳汇;社会系统的年碳通量均值为8.6μmol/m~2/s,表现为碳源。3)自然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U"型;社会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M"型。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有降低作用,结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可以为以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12.
深圳宝安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深圳宝安区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其逐日降雨量资料,应用Costanza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应用SCS模型对该区主要污染物氨氮(NH4-N)、总磷(TP)以及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了31.36%;氨氮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分别增加了4.12%、5.73%,总磷的面源污染负荷减少了1.64%。进一步对三种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2004-2020年)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在不同规划方案下,到2020年,宝安区总体生态服务功能将比2004年下降3.79%、10.97%和30.76%。但其下降速度都将得到明显遏止;氨氮、总磷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也将有较明显的增加,且皆以规划方案1增加最小,方案2居中,方案3增加最大。  相似文献   
913.
利用长江经济带110个地市1990~2013年RD投入与经济增长水平的相关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对RD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市的经济增长与RD投入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RD短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效应;2RD人员投入产出弹性高于RD经费投入,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对RD人员的依赖性更大;3RD投入表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但RD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则表现出中西部大于东部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东中西区域经济特征不同。最后,从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制定RD投入中长期计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914.
西安市大气和水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经济价值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损害的经济价值评价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VPLL潜在寿命损失年法、VSL统计生命价值法、WTP支付意愿法对西安市1996—2003年的大气和水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3年。西安市大气和水污染健康损失年平均为228792万-434237万元,占GDP的3.69%-7%。对居民健康有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915.
基于AHP和DEA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面广、周期长、随机性等特点,在评价上存在较大难度。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选取该市1998~2008年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相关数据,运用偏好锥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其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998~2008年,无锡市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近三年累计上升幅度达22%。表明近年来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提出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和方法为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16.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进入,人才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因素,不同区域的发展状态越来越决定于其人才的总体实力,即人才竞争力。本文从区域比较的角度出发,构建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云南人才竞争力的特征以及在全国的位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云南省人才竞争力综合得分为-4.4558,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第23位,导致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科技活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低。  相似文献   
917.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严峻挑战,需要人类社会采取共同措施和行动积极应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人类共同命运的领域,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以共同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各国力量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国际平台。文章通过分析可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三位一体"特征;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前提条件,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和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整合各国力量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包容各国文明,凝聚价值共识,成为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价值基础,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生动实践。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国际平台,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案例。  相似文献   
918.
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尝试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最新发展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铜陵市1990~2008年资源利用和实际GDP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采用了物质流分析指标中直接物质投入来表征区域资源利用量。ARDL边界检验结果表明了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通过ARDL-ECM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长期弹性系数和短期弹性系数,并揭示出资源利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资源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铜陵经济增长。同时还对铜陵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19.
一种新的汛期降水集中期划分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汛期降水集中期是近期气象学者提出的表征汛期气候的一种新的特征量,它在气候研究中体现了较好的灵活性、客观性,通过对其分析,可为汛期气候的诊断和预测提供依据。但现在普遍使用的降水集中期在计算方法和时间长度上存在缺陷,特别是运用到时间跨度较长时段的气候分析时,特征量表征作用就有所缺失,而且计算方法较为复杂。为更好地使用降水集中期这一特征量,提出了以15天作为时长,用滑动统计来划定汛期降水集中期的新方法,并运用统计方法、天气气候学方法进行了论证,同时在长江下游主雨季降水集中期分析和金华地区汛期分析两个实例中进行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汛期降水集中期新方法划定的特征量与汛期降水总量存在时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和总趋势上的显著相关性,且在汛期气候极端灾害事件上有较强的描述能力。因此认为,15天滑动统计新方法划定的汛期降水集中期使用便捷,天气气候意义明确,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920.
Branded platforms are a growing “gray-zone” of marketing and media messages, in which corporations and news journalists partner to create content that supports strategic corporate goals while aligning with a publication’s scope of editorial coverage. As corporations are key influencers of and contributors to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this trend has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environmental dialogue. In this article, we closely examine messages about food and sustainability, created in partnership by Chipotle Mexican Grill and the Huffington Post news site. We illustrate how use of a branded platform expanded the scope of environmental topics, issues, and frames that Chipotle addresses, how frames identified here connect to frames in coverage of science-related issues, as identified by other scholars, and discuss how branded platforms allow corporations to draw attention to polariz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while protecting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and brand repu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