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7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32篇
安全科学   254篇
废物处理   92篇
环保管理   1897篇
综合类   2053篇
基础理论   668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50篇
评价与监测   132篇
社会与环境   1381篇
灾害及防治   14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401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284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Place theory offers no expla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by which place attachment arises. Drawing on recent findings in human attachment theory, this study offers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place attachment emerges from a childhood place experience. A pattern of positively affected experiences of place in childhood are generalised into an unconscious 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place which manifests subjectively as a long-term positively affected bond to place known as place attachment.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dult remembrance of childhood place experience provides support for this model and finds important parallels i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underpinning place attachment and human attachment as well as some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02.
在2004—2007年旅游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尽管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较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且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和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加快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3.
1949年以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IPAT方程出发,发现了环境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或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环境影响强度的倒U型曲线、人均环境影响的倒U型曲线和环境影响总量的倒U型曲线。根据此规律,可以将该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到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阶段、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到环境影响总量高峰阶段以及环境影响总量稳定下降阶段。在环境演变的不同阶段,主要驱动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增长更多地由资源或污染密集型技术进步驱动;在资源消耗或污染物强度高峰到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阶段,主要由经济增长驱动;而在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到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峰阶段以及总量高峰以后的发展阶段,则主要由节约高效技术或污染减排技术进步来驱动。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环境与发展关系基本上处于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的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向人均环境影响高峰过渡阶段,这同时意味着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人均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总量高峰的跨越是异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104.
农业化学品投入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生产中,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产生了明显的负外部性影响,尤其是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随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而不断加剧。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农业化学品投入数量及区域分布特征、农业化学品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肥和农药总投入不断增加,其中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6省投入总额接近全国的一半;农业化学品使用存在过量投入、投入结构失衡和施肥施药技术落后等问题;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正不断加剧,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对污染总量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建设、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施用技术和加强农业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105.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明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能源足量、可持续、合理供给;能源与水、土地、森林等资源配套能力;国家可持续能源政策与地区规划的融合,减缓环境资源的损耗;环境可持续性四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刻画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差异,解析影响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能源政策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制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与森林、土地资源的配套能力是重要基础;能源供应能力是核心所在;从中国东、中、西部来看,西部地区是中国能源可持续性最强的地区,中部次之,东部能源可持续性最弱;从中国八大区域来看,能源可持续性沿海地区最弱,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次之,大西北、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最强。本文作者最后认为多元化发展,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税收制度,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是促进中国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6.
论述了发展循环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以及发展循环农业应采取的方针政策及具体措施。指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7.
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为环境改善所作的一切努力将成为徒劳!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什么在中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无序竞争、产能过剩、高耗资源、损害环境的现象有增无减?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对于中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敞开大门,招商引资,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许多要素,我们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的口号是“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我们别无选择。其实还有一个视角去观察“中国模式”,即三组动力叠加的发展模式:千万个企业靠内在冲动和外在强制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这是大多数国家共同的特征。我们会清晰地发现,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建设是最不需要消耗多大物质财富的  相似文献   
108.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相互作用又有机统一.信息产业对可持续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可以减少人物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时监测环境变化;可以通过非物质化降低能耗和物耗,等等.同时,信息产业因其固有的特殊性,又表现出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方面,如信息安全与信息污染、电子产品中有毒元素的应用、电磁辐射及对人体的影响等.文章最后提出,信息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并以信息产业推动其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环境利用和管理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9.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动态耦合关系,以江苏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2000-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等层面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对其演化趋势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城镇化指数逐步提高,呈线性增长趋势,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②生态环境指数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指数表现出多样化的等级类型,当城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逐步走向适应与协调。  相似文献   
110.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观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全面发展观: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