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119篇
基础理论   2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深入分析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活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认识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意义,分别于北部平原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黄土丘陵区的3个农发项目典型示范点,选取典型用地、玉米地、未利用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表层10~20 cm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生态区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重要因素,并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在4.53~14.70 g·kg-1范围内变化,典型用地有显著改善,平均质量分数达10.40 g·kg-1。限定生态区条件下,北部平原灌区无论水稻还是玉米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未利用地都出现显著提升,但是南部黄土丘陵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间并无显著差异,中部干旱带只有甘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幅度高达145%。限定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3个生态区间典型用地土壤有机质出现显著差异,但是北部平原灌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区间未利用地以及玉米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差异并不显著。研究区农业综合开发活动对土壤有机质储存的作用以正效应为主,但是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生态区对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不尽相同。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区水土资源特征,选取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2.
西部地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的农业资源面临危机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其成因 ,并提出了应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合理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保护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3.
安徽省沿淮地区梅雨特征及其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文在探索安徽沿淮地区梅雨期(包括入梅期、出梅期和梅雨长度)、梅雨量和梅雨强度(包括梅期平均日雨量、雨量梅年比、梅期暴雨日数和梅雨强度指数)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安徽沿淮地区梅雨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以及安徽沿淮一带11站梅期雨量和雨强地域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①安徽沿淮地区多年平均梅雨期为24d(6月16日入梅, 7月10日出梅),梅雨量为221.9mm,梅期日雨量为8.6mm,雨量梅年比为22.3%,暴雨日数为1.3d,梅雨强度指数为4.0;②沿淮历年梅雨特征量均呈明显的波动趋势;③沿淮梅期雨量和雨强年际变化的平均波动周期约为9年,但随年代推移具有振幅减小和频率加快的特点;④安徽沿淮自西向东各站梅期雨量和雨强均呈"升-降-升"S型分布趋势。这些发现对于沿淮各地气候研究和天气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以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又叫宏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宏基因组学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在短短几年内,宏基因组学研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海洋、土壤、热液口、热泉、人体口腔及胃肠道等,并在医药、替代能源、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农业、生物防御及伦理学等各方面显示了重要的价值.对宏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热点内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建议在我国尽快启动有关宏基因组学的研究,从国家层面上开展联合攻关,拓展当前的研究领域,发展相关研究策略和技术,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使我国在宏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占据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05.
常熟市农业和农村污染的优先控制区域识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农业和农村污染发生的广域性、分散性和随机性等特征,使得农村污染治理难以抓住重点.在乡镇级单元尺度上,采用清单分析法,核算江苏省常熟市农田种植(化学肥料施用和作物秸秆遗弃)、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生活污水和人粪尿、生活垃圾)共4类6种农业和农村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COD)、全氮(TN)、全磷(TP)排放量和排放强度,采用聚类分析法,通过敏感性评价识别出农业和农村污染的优先控制区域和优先控制污染源,从而使得农业和农村污染控制与管理措施更具针对性.结果表明,2007年常熟市农业和农村污染源COD、TN和TP的排放量分别为5496.07、4161.03、647.54t.a-1,COD、TN和TP的排放强度分别为48.84、36.98、5.75kg.hm-2.COD的主要污染源是农村生活和水产养殖,贡献率在75%以上,TN和TP的主要污染源是农田种植和水产养殖,贡献率在80%以上.敏感性评价识别出古里镇和沙家浜镇是常熟市农业和农村污染的优先控制区域,农田种植和水产养殖是优先控制区域内要优先控制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解决评价因素间的不确定性和不相容性问题,采用一种新方法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称为物元分析法。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体系和物元模型来确定一个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状态。以安徽省旅游区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对旅游规划决策和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概括归纳了人工湿地在北方应用的局限性及其应对措施,提出对湿地保温、改良微生物及其处理过程、合理选择湿地植物和基质、减低负荷等措施,以期使人工湿地在我国北方的应用技术更加成熟,应用区域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08.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南方河网典型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涛  陈卫  王磊磊 《环境科学》2009,30(5):1397-1401
以我国南方河网原水中有机物和季节性溴化物(Br-)为对象,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净化过程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变化及溴酸盐(BrO-3)和消毒副产物(THMs)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原水中Mr在103以下的有机物(DOC)约占总量的80%,常规工艺主要表现为对Mr >100×103有机物的去除,出水DOC去除率为8%、 SUVA(UV254/DOC)值下降14%;臭氧-活性炭工艺主要去除103<Mr<5×103的有机物,但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抑制生物降解作用,出水DOC去除率仅提高至30%、SUVA值下降31%.当臭氧投加量高于2 mg/L时,臭氧氧化出水中BrO-3增加明显,氧化过程原水中Br-浓度升高BrO-3生成量增大;生物活性炭对BrO-3的去除率平均仅为13%,且波动较大.与常规处理相比,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后各类THMs均有减少,总量减少40%;但氯量和Br-对溴代副产物影响大,主要为CHBr3生成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9.
No-till (NT) farming is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sequestering C in the soil. Data on soil-profile distribution of C and related soil properties are, however, limited, particularly for semiarid regions. We assessed soil C pool and soil structural properties such as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strength to 1 m soil depth across three long-term (≥21 year) NT and conventional till (CT) experiments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in the central Great Plains of the USA. Tillage systems were in continuous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on a loam at Hutchinson and winter wheat-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fallow on silt loams at Hays and Tribune, Kansas.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889 mm for Hutchinson, 580 mm for Hays, and 440 mm for Tribune. Changes in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soil properties were affected by differences in precipitations input among the three sites. At Hutchinson, NT had 1.8 times greater SOC pool than CT in the 0-2.5-cm depth, but CT had 1.5 times greater SOC pool in the 5-20-cm. At Hays, NT had 1.4 times greater SOC pool than CT in the 0-2.5-cm depth. Differences in summed SOC pool for the whole soil profile (0-1 m depth) between NT and CT were not significant at any site. The summed SOC pool with depth between NT and CT were only significant above the 5 cm depth at Hutchinson and 2.5 cm depth at Hays. At Hutchinson, NT stored 3.4 Mg ha−1 more SOC than CT above 5 cm depth. At Hays, NT stored 1.35 Mg ha−1 more SOC than CT above 2.5 cm depth. Moreover, NT management increased mean weight diameter of aggregates (MWDA) by 3 to 4 times for the 0-5-cm depth at Hutchinson and by 1.8 times for the 0-2.5-cm depth at Hays. It also reduced air-dry aggregate tensile strength (TS) for the 0-5-cm depth at Hutchinson and Hays and for the 0-2.5-cm depth at Tribune. The TS (r = −0.73) and MWDA (r = 0.81) near the soil surface were mo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SOC concentration at Hutchinson than at Hays and Tribun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precipitation input. Results suggested NT impacts on increasing SOC pool and improving soil structural properties decreased with a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put. 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were larger at Hutchinson (880 mm of precipitation) than at Hays and Tribune (≤580 mm). While NT management did not increase SOC pool over CT for the whole soil profile, the greater near-surface accumulation of SOC in NT than in CT was critical to the improvement in soil structural properties. Overall, differences in precipitation input among soils appeared to be the dominant factor influencing NT impacts on soil-profile distribution of SOC and soil structural propertie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10.
针对高海拔寒区金属矿山采选固废处置成本高、有效处置率偏低、安全隐患多等问题,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高海拔寒区排土场散体物料物理力学性质、排土场稳定性、充填料浆输送、充填体固结性能、充填体改性增强等方面的研究,构建冻融循环条件下散体物料内部微观结构信息与宏观力学参数定量关系模型,揭示冻融循环下排土场致灾机理和低温低气压环境下胶结充填料浆固结演化特性,提出冻融循环下排土场堆置工艺和低温低气压环境下胶结充填料浆固结增强技术。相关成果对于提高我国高海拔高寒地区金属矿山采选固废的有效处置率,降低固废处置成本,保障矿山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