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43篇
基础理论   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2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71.
Toxicdisastersrefertoseriouspoisoningeventsthatoccursuddenly ,causeseverecasualtyandeconomiclossesandproducesignificantpoliticalinfluence.The 2 0thcenturyhaswitnessedfrequenttoxicdisastersinmanypartsoftheworld .ThepublicationofCarson’sbook《SilentSpring》i…  相似文献   
172.
基于50年来的中国铁路滑坡崩塌灾害资料,对我国铁路滑坡崩塌灾害频次、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4—1996年期间,全国铁路年均发生3.8次滑坡崩塌灾害,1956、1964、1971、1981和1991年是铁路滑坡崩塌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铁路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5-8月,其中7月发生次数最多,占总数的44%,夏季的灾害次数占总数的75%左右。从铁路滑坡崩塌灾害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和华北山区,发生滑坡崩塌灾害最多的线路是宝成线,其次是襄渝线和成昆线。还对我国铁路滑坡崩塌灾害类型、致灾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铁路行业防御滑坡崩塌灾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3.
近3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艺  马玉玲 《灾害学》2011,26(3):65-68,82
利用民政部统计核定的1978-2009年全国年度灾情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灾情指标的绝对量、相对量及其变异系数入手,分析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年际、年代际趋势变化和波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灾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明显。总体上,死亡人口下降趋势明显,人口受灾情况、农作物受灾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上升趋势明显,但相对直接经济损失下降趋势明显,房屋倒塌比例也有所下降;1990年代,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较之1980年代增大趋势明显。我国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趋于相对稳定,而灾害强度波动性较大,且有增大趋势。灾情的趋势和波动变化特征,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事件更加频发,强度有所增加的趋势。灾情指标的大小与年度主要灾害类型以及重灾年份有关。  相似文献   
174.
针对渤海西岸盐业生产中所遭受的暴雨、突发性的雷阵雨、大风(短时)、风暴潮、低温等气象灾害,阐述了其灾损评估的理论依据,全面分析了影响原盐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各种因素,选取了其合适的气象灾害指标,并进行分级,确定了灾害的评估方法,并建立了灾损评估模型,通过检验,说明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5.
以灾害学、城市管理理论为指导,用层次分析法(AHP)为分析决策工具,选定涉及化工城市安全的17个致灾因子,得出了地震灾害、化学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及恐怖袭击是危及化工城市安全的4个关键因子。指出原发性或继发性化学事故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将是化工城市面临的最大危机,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6.
为了给有关部门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西安气象站1951-2010年各种气象要素逐日观测资料,应用极值统计、单日概率计算和易损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闭幕式期间出现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影响。结果表明:开幕式期间,尤其是2011年4月28日开幕式当日,西安出现暴雨的可能性小,出现干旱、沙尘天气可能性大,出现连续降水天气可能性较大,出现其它灾害性天气可能性小。闭幕式期间,尤其是2011年10月22日闭幕式当日,西安出现暴雨的可能性小,出现连续降水可能性大,出现沙尘、强降温、霜冻可能性较小,出现其它灾害性天气可能性小,但闭幕式前出现初霜可能性大。连续降水天气可能对参加开、闭幕式游客数量和经济收入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7.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79-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近3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1979-2008期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灾情日趋严重,农业气象灾害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都呈增加趋势;各类灾害中,旱灾和霜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呈增加趋势,风雹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变化不大呈略微下降趋势,而1989-1998年段水灾严重。(2)旱灾成灾面积在总成灾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2),其次是水灾(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4),再次是风雹,而霜冻成灾面积最小。(3)在区域分布方面,旱灾灾情华北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东北,再次是西北;水灾和旱灾的轻重程度往往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华中的水灾最严重,其次为华东、华南和西南;风雹灾情的轻重程度在我国的分布也有较强的区域性,华北、西北和东北是风雹的重灾区;霜冻分布各区域差异较小,西北和华中的灾情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78.
根据延安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明清旱灾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延安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15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17次,中度旱灾52次,大旱灾34次,特大旱灾12次。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35次,平均7.7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6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3次,特大旱灾1次。延安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3.2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高,前者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40%,后者的仅占11.6%。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延安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说明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延安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说明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代和清代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44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60mm左右。  相似文献   
179.
祁彪佳的《救荒全书》是一部重要的通论式的荒政著作,这部论著包含了作者大量的荒政思想和主张,体现出了他对灾害救济的态度。他提出了荒政中用人的重要性,认为救灾"首要得人";同时认为"屯田垦荒、发展农业乃是千古救荒之祖";形成了"仓储备荒"、"兴修水利"、"御灾召祥"、"崇尚节俭"、"赈灾勿缓"等主要的荒政思想。这些思想是祁彪佳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传统荒政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0.
Housing anxiety and multiple geographies in post-tsunami Sri Lank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amillo Boano 《Disasters》2009,33(4):762-785
Tsunami intervention has been an extraordinary and unprecedented relief and recovery operation. This article underlines the complexities posed by shelter and housing intervention in post-tsunami Sri Lanka, revealing a pragmatic, reductionist approach to shelter and housing reconstruction in a contested and fragmented environment. Competition, housing anxiety and buffer zone implementation have resulted in compulsory villagisation inland, stirring feelings of discrimination and tension, and becoming major obstacles to equitable rebuilding of houses and livelihoods. A new tsunami geography has been imposed on an already vulnerable conflict-based geography, in which shelter has been conceived as a mono-dimensional artefact. 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and outcomes of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post-tsunami housing programmes yields information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shelter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serve not only physical needs but 'higher order' objectives for a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recovery pl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