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68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488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01.
针对不同进水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强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的问题,系统比较研究了快速进水直接曝气、快速进水厌氧搅拌和厌氧推流慢速进水3种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特性及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快速进水直接曝气模式所形成颗粒污泥表面易生长丝状菌,颗粒粒径可达2.0mm以上,但易解体;快速进水厌氧搅拌模式可形成粒径多为1.5~2.0mm的好氧颗粒污泥,TN去除率达到80%,优于前种模式,但未能避免颗粒解体;厌氧推流慢速进水可获得粒径多为1.0~1.5mm的颗粒污泥,常规负荷下出水COD浓度约10~15mg/L,TN浓度小于1mg/L,TN去除率达90%,满足地表Ⅲ类水标准.系统比较证实,厌氧推流慢速进水方式是实现强化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302.
为解决新疆番茄酱加工废水排放量大、处理效果参差不齐的情况,在SBR(序批式反应器)中接种絮体污泥,以人工合成番茄酱加工废水为基质成功培养出粒径为0.50~1.61 mm的好氧颗粒污泥,并采用扫描电镜、三维荧光光谱(3D EEM)、激光共聚焦(CLSM)、死活细菌染色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表征活性污泥的颗粒化过程.结果表明,颗粒污泥沉降性能良好,CODCr、NH4+-N、PO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5%、45%.扫描电镜下,椭球状的颗粒污泥轮廓清晰,结构密实.蛋白质在颗粒化过程中逐渐增加,α-多糖、β-多糖和蛋白质贯穿整个颗粒截面,在颗粒中分布广泛,构成了颗粒的骨架.颗粒内部的孔隙为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传递提供了条件,因此活细菌则更多地靠近颗粒边缘及内部的孔隙周围,并包裹着死细菌.颗粒化过程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均匀性逐渐上升,物种多样性也不断变化,Chao1指数先由515.26降至444.30后又增至526.72,Shannon-Wiener指数由2.81增至5.45.优势降解菌拟杆菌和变形菌相对丰度不断发生变化,拟杆菌由8.85%增至45.95%,而变形菌由78.17%逐渐减至36.66%.研究显示,不同的细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物的降解以及反应体系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3.
厌氧浮动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厌氧浮动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0℃ ̄28℃,容积负荷为5.38 ̄20.62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23.4h,COD去除率在90%以上,反应器内污泥持留量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微生物既有附着生长系统,也有大量悬浮颗粒污泥,生物膜中与颗粒污泥中的生物相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04.
IC反应器厌氧氨氧化启动与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一套有效容积为20 L的IC反应器,接种啤酒废水厌氧处理池污泥,保持反应器进水NH+4-N浓度为120 mg/L,NO-2-N浓度为150 mg/L,在温度为30±1 ℃的条件下,对ANAMMOX反应过程的启动和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的启动经历了污泥低负荷驯化期、负荷提高期和高负荷运行期3个阶段;在反应器运行到第130 d,反应器启动成功;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约82.1%和94.5%;去除的NH+4-N和NO-2-N及生成的NO-3-N三者之间的比值为11.160.3;在反应器中形成了粒径为1~2 mm的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305.
In this paper, the drinking water biotic safety of particles and bacteria attached to fines in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by actual treatment process and advanced treatment pilot trial with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In the experiment, the particles were detected by IBR particle calculating instrument, the activated carbon fines were counted on the basis of the most probable number (MPN) with a microscope, th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was analyzed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agar culture medium and the one with R2A, and the bacteria attached to activated carbon fines was resolved by the homogenization techniqu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total number of particles was 205 CNT/mL in the activated carbon effluent during a filter cycle, of which the number of particles with sizes > 2 μm was 77 CNT/mL more than the present particle control criterion of the American drinking water product standard (50 CNT/mL). The backwash of low density and long duration lowered particle number in the effluent. The MPN of activated carbon fines in the effluent was between 400 and 600 CNT/L, which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5‰ of the total particles from activated carbon filtration for a poor relative level (R 2 = 0.34). The microorganisms in activated carbon effluent consisted mostly of heterotrophic bacillus and the total bacteria number was five times as high as that of the inflow, i.e. the effluent from sand filter. The actual bacteria number may be truly indicated by the detection technique with R2A culture medium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gar cultivation. The inactivation efficiency of bacteria attached to activated carbon fines was less than 40% under 1.1 mg/L of chlorine contacting for 40 mi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les and bacteria attached to activated carbon fines may influence drinking water biotic safety, and that th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need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306.
颗粒层除尘器冷态压力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晓东  涂虬 《环境工程》1996,14(1):16-18
本文采用了工业颗粒层除尘器最常用的石英砂滤料进行了固定床压损冷态实验,实验与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压损与过滤风速呈线性关系,并且服从达西定律,由实验数据得出石英砂滤料的压损系数ξ=1190,线性相关系数r=0.973.所得出的冷态压损计算公式可用于颗粒层厚度设计,同时也为确定过滤风速和反洗清灰动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07.
为研究ANAMMOX(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过程中氮转化途径的变化及颗粒污泥特性,采用2套ANAMMOX-UASB生物膜反应器(1#系统和2#系统)分别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和无机配水,考察两种水质条件下ANAMMOX系统的脱氮性能,并对稳定运行时期两个系统颗粒污泥中ANAMMOX菌活性、硝化活性、反硝化活性及其污泥理化特性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1#系统经过连续培养逐渐适应了晚期垃圾渗滤液,实现了ANAMMOX耦合异养反硝化高效脱氮;稳定期1#系统和2#系统中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66%和76.77%. 1#系统和2#系统的颗粒污泥均具有ANAMMOX活性、硝化活性和反硝化活性,1#系统中颗粒污泥ANAMMOX活性和硝化活性较2#系统略有降低,而反硝化活性则大有提高;两个系统中ANAMMOX过程对TN去除速率分别为0.286和0.301 g/(g·d). 1#系统中颗粒污泥呈红褐色,2#系统中颗粒污泥呈砖红色,两个系统中粒径>1.5~2.5 mm的颗粒污泥所占比例分别为66.10%和50.67%,基本处于传质作用最佳的区间.   相似文献   
308.
厌氧-好氧法处理聚氯乙烯离心母液废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与内循环式好氧生物膜反应器串联工艺对悬浮聚合法聚氯乙烯离心母液废水进行连续处理实验。在温度为35℃、厌氧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为8h、好氧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为6h条件下,TOC总去除率达95%以上,厌氧段为50%左右。结果表明:厌氧段还可提高其出水的可生化性;温度对厌氧及整个系统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大;运行过程中须向离心母液废水中添加氮、磷等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309.
EGSB反应器中厌氧颗粒污泥的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厌氧污泥为接种物,启动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经过3个月的连续运行,反应器中出现了颗粒污泥,表现出持续去除氨氮的能力,并出现了厌氧氨氧化现象.为了验证EGSB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存在,并探讨厌氧颗粒污泥的生物脱氮特性,从EGSB反应器中取出颗粒污泥,并与亚硝化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好氧污泥反应器对TN、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5 5%、13 4%和99 9%;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对TN、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4 3%、21 7%和99 9%.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中NH+4 N的去除速率比较稳定,约为3 17mg·L-1·h-1(以N计).上述结果充分表明,EGSB反应器中发生了厌氧氨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310.
配制模拟番茄酱废水,在高径比为10的SBR反应器中,考察连续曝气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AGS)的除污性能和微生物特性的变化。建立流体动力学模型,模拟反应器中气〖CD*2〗液〖CD*2〗污泥三相流的流态,以了解其对污泥颗粒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污泥完全颗粒化后,对番茄酱废水中COD、NH3-N和PO3-4-P的去除率分别为94.37%、93.55%和9092%;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显著提高,假丝酵母菌(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为除磷功能微生物;反应器内的流态结构呈环流和旋涡流,水力剪切力的大小与颗粒粒径呈正相关,颗粒形态与流态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