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285篇
综合类   488篇
基础理论   212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57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61.
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内涵及衡量标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是世界森林保护的新兴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实施.分析了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的内涵、合法性和可持续性标准的定义,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认为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虽然为解决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实践中却可能导致负面效应,客观上成为发达国家新的木材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462.
利用废弃绿茶叶粉末(简称茶叶末)作为吸附剂,考察了pH、温度、时间等对水溶液中Co2+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叶末对Co2+的吸附量随着pH的上升而上升,其中pH=5.50为最佳。茶叶末对Co2+的吸附量均随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吸附速度先快后慢,吸附最佳时间为90min。(2)不同温度下,茶叶末对Co2+的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模型。该吸附过程是化学离子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重金属离子与羟基、氨基的氢原子之间。(3)茶叶末对Co2+的吸附是自发、放热过程,降温有利于吸附,反应时吸附界面上的混乱度增加。(4)盐酸是很好的解吸介质,解吸率为92.65%。通过灼烧(或燃烧)可以回收水溶液中绝大部分的Co2+,不仅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节约了资源。  相似文献   
463.
以"四川省地震灾后置建社会满意度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因子分析,找到影响社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确立低碳模式为灾后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佳模式.通过对低碳社会的特征分析,结合社会学理论,认为:低碳社会的发展是低碳价值理念、低碳准则、低碳行为互相作用的过程.低碳社会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基于综合集成与统筹优选的方法,从价值理念、低碳行为、规范体系三个方面对低碳社会的各项要素进行集成:低碳社会的推行模式分为低碳农村模式和低碳城市模式.低碳农村可以与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发展生态经济,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补偿政策;低碳城市相对于一般社会发展模式和农村发展模式,更集中体现在建筑、交通、文化、消费行为等某些特定领域.建议:从国家到灾区的各级政府必须多管齐下,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对策及措施,如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制定法律法规,促进新能源开发,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等来保障低碳社会模式的推行.  相似文献   
464.
中国碳排放态势与绿色经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从2007年开始已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减排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本文采用国际能源署公布的国别时间系列数据(1990-2007),系统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现状、特点及历史变化;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多方面解析了中国未来碳排放总量将会继续增长的基本态势。同时,从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未来必然成为世界绿色经济大国的可能性。最后,为了实现中国从排放大国走向绿色经济大国,提出了理论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即:碳排放速度与不同空间尺度问题,经济转型与反转型,碳排放的责任与国界。  相似文献   
465.
长期以传统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单一评价指标,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已不能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绿色经济为视角,通过计量方法重新计算包含环境成本的相对绿色GDP,发现环渤海地区除北京市以外,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将计算得到的相对绿色GDP作为DEA—Malmquist模型的产出指标,重新评价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效率,发现新的效率值明显低于传统GDP下的经济效率,并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66.
创新和绿色已经成为今后驱动经济转型的两个最重要的因子。从绿色创新发展的资源环境维度、经济社会文化维度出发,以区域绿色创新与发展为主线,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旨在系统梳理区域绿色创新的微观影响因素与过程,分析绿色发展问题的内涵与演变。绿色创新发展来自于多重因素与制度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知识与新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可持续现代化与城市转型。在国内外的绿色实践中,总结了能源可持续利用、节能服务业与低碳城市建设等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467.
通过剖析绿色产业的概念及科学内涵,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的特点及进展,详细描述了威海市以绿色能源、节能减排、农村环保、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总结了威海市利用区位优势及地理条件,将发展绿色产业与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创建等活动相结合,把绿色产业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采取加大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力度,加速绿色产业工业园创建等一系列举措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为利用绿色产业发展机遇振兴地区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68.
为了解决有色金属矿山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提出了绿色矿山的发展模式,构建有色金属矿山二级生态工业体系是实现绿色矿山的重要途径。有色金属矿山二级生态工业体系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以实现工业资源的有限输入和工业废物的有限输出为目的,具体通过矿山清洁生产、预防废物产生、废物循环利用及最小量废物必要处置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469.
以硫酸钛为原料,用水热法制备了Fe3+掺杂锐钛矿型TiO2(Fe3+ - TiO2)粉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了试样的形貌.研究了自制的Fe3+ - TiO,光催化剂对孔雀石绿的光催化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孔雀石绿溶液质量浓度为2 mg/L、Fe3+ - TiO2加入量为1.616 g/L、Fe3+-TiO2中Fe...  相似文献   
47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the benefits,and challenges towards providing multifunctional urban green spaces.The results are based on critical analysis of study findings from different cities in Europe,America and to a lesser extent in Asia.Inner-city green space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air quality through uptake of pollutant gases and particulate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respiratory infections.Due to their amenity and aesthetics,green spaces increase property value.To ensure multifunctional role of urban a green space is achieved,in particular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ole,certain standards of quantity,quality and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urban area should be adequately established.Green spaces need to be uniform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city area,although each does not need to be extremely large but should be large enough to accommodate the city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