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0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426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218篇
综合类   917篇
基础理论   47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58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249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01.
厦门海域春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初探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稀释法对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k)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5月,西海域18测站k、g分别为2.41、0.78d^-1;南部海域27测站分别为2.43、1.32d^-1。8月18测站k、g分别为3.00、2.90d^-1;27测站分别为1.94、0.91d^-1。说明厦门海域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港湾,具有高的k、g值。分粒级研究结果显示:8月,18测站微型浮游动物对微型浮游植物(Micro)具摄食偏好;而27测站微型浮游动物对Micro和Nano级的摄食率相近。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18测站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k、g,结果表明:春季,生长率和摄食率分别为2.00、1.02d^-1;夏季分别为1.52、0.96d^-1。  相似文献   
802.
基于多时相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资料,建立空间研究网格,通过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的空间分析,对1947~2002年上海市建成区居住用地扩展模式、强度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建成区居住用地空间扩展并不是持续增长的,其扩展强度与速度均从建国初期开始减小,在1964~1979年期间达到最低值后又逐渐增大,总体上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发展变化;②居住用地扩展模式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化,由建国初期以核心建成区为主的渐进式扩展(1947~1964年)转变为跳跃式扩展(1964~1988年),到近些年又发展成兼具渐进扩展与跳跃扩展特征的混合扩展模式(1988~2002年),城市用地功能由简单趋于复杂和多元化;③不同时期居住用地扩展过程差异较大,其行为特征受国家宏观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为复杂的城市扩展动力机制研究提供更多素材。  相似文献   
803.
804.
805.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06.
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重技能、轻人文而导致公共选修课建设甚至缺失的现象,对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构在目标、内容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并对课程类型的设置、开设年级和课时比例设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07.
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综合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以往对低温冷害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将低温冷害成分不同的发育阶段进行分析,结合发育期日数和初霜日研究等,讨论分析了东北地区玉米的低温冷害问题,提出一个玉米低温冷害综合指标。该指标生物学和农学意义明确,计算较为方便,便于在预报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08.
在100mL混合酒精培养液中接种优质复合菌种8503和8505,在接种量为体积浓度10%,温度为30.0℃,转速为170r/min的条件下,经摇床培养48h后,绝于菌体质量最高可收获1.4693g,COD去除率高达67.74%,即COD由发酵前的32680mg/L,降为发酵后的10544mg/L。  相似文献   
809.
Human Population Numbers as a Function of Food Suppl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has typically been seen as the primary causative factor of other ecologically destructive phenomena. Current human disease epidemics are explored as a function of population size. That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is itself a phenomenon with clearly identifiable ecological/biological causes has been overlooked. Here,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is discussed as being subject to the same dynamic processes as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other species. Contrary to the widely held belief that food production must be increased to feed the growing population, experimental and correlational data indicate that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varies as a function of food availability. By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for human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species, the biologically determined effect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an increase in the human populatio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increases and population increases is proposed as a necessary first step in addressing this global problem. Resistance to this perspective is briefly discussed in terms of cultural bias in science.  相似文献   
810.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as a smart growth o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n evaluation is made of brownfields redevelopment as a smart growth policy compared to purchase of land, restrictive growth policies, changing transportation patterns, promoting compact development designs on the metropolitan fringe, and regional government. In the US brownfields redevelopment has clear advantages with regar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ral imperative, and government and special interest reactions. Its rank with regard to economic feasibility, ability to respond to changes in technology, and public reaction are not clear. A great deal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especially about the costs of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and public preferences for housing type and location to be certain about brownfields redevelopment as a viable smart growth o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