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53篇 |
免费 | 910篇 |
国内免费 | 174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77篇 |
废物处理 | 114篇 |
环保管理 | 1024篇 |
综合类 | 4287篇 |
基础理论 | 1170篇 |
污染及防治 | 623篇 |
评价与监测 | 332篇 |
社会与环境 | 656篇 |
灾害及防治 | 4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226篇 |
2022年 | 372篇 |
2021年 | 398篇 |
2020年 | 387篇 |
2019年 | 309篇 |
2018年 | 260篇 |
2017年 | 404篇 |
2016年 | 415篇 |
2015年 | 422篇 |
2014年 | 348篇 |
2013年 | 415篇 |
2012年 | 612篇 |
2011年 | 665篇 |
2010年 | 518篇 |
2009年 | 555篇 |
2008年 | 390篇 |
2007年 | 456篇 |
2006年 | 473篇 |
2005年 | 333篇 |
2004年 | 258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50篇 |
2001年 | 187篇 |
2000年 | 184篇 |
1999年 | 148篇 |
1998年 | 144篇 |
1997年 | 123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94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8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9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9篇 |
197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892.
893.
894.
福建省长汀县植被覆盖度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遥感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在于:一是植被指数的选择,二是植被指数转换方法。针对中国南方多山的特点,论文提出了能较好地削弱影像中山体阴影、土壤背景、岩石、建筑用地等地物对植被覆盖度信息干扰的复合植被指数V BSI;在植被指数转换方法上,采用混合像元法,对福建省长汀县1994年和2003年的遥感影像进行了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VBSI进行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影像阴影信息的干扰作用可以被削减为NDV I的50%,基于VBSI的混合像元法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总体精度达到80%以上;动态监测表明,从1994至2003年研究区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150.47km2,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提高了4.9个百分点,据调查,这与近年来长汀县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95.
利用卫星资料估算我国西北地区直接辐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缺乏直接辐射、云量、日照时数等地面观测资料情况下,如何正确估算太阳直接辐射对太阳能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OS-AURA卫星和FY-2C气象卫星反演资料,采用一个改进的宽带辐射传输模型对我国西北5个地面辐射站点2006年和2007年直射日曝辐量进行了估算。模型首先在Bird模型基础上对晴空条件下的太阳直接辐射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FY-2C气象卫星总云量和云类反演数据,引入了一个线性方程,对实际天气状况下的直射日曝辐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5个站点模拟的直射日曝辐量与实测值均存在较好一致性,评价效率系数NSE介于0.68~0.8,而对月均直射日曝辐量的模拟结果则显示模型在4-10月的估算精度要高于11-3月结果。 相似文献
896.
偏远地区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偏远地区大气中的分布与迁移已经成为大气POPs研究的热点.基于被动采样技术的大尺度POPs监测网络已经应用于偏远地区大气POPs的研究之中.其研究成果显示,最近50~60年以来,大气中POPs浓度的最大峰值出现在80年代左右,而80年代之后大气中POPs的浓度日趋减小.这说明各国陆续禁用POPs之后,大气中POPs的浓度有显著降低的趋势.受温度和季节性使用的影响,大气POPs的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有机氯农药的浓度主要表现为夏季高而冬季低;多环芳烃的浓度则主要表现为冬季高而夏季低.基于POPs高挥发性和长距离大气传输的特点,POPs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而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较低,使其相对于低海拔地区成为了POPs的"接收器".大气POPs分布和迁移受温度、降水、气候事件的影响.而且POPs在大气与不同下垫面之间的界面交换的方向、速度和通量也主要受环境温度和POPs的挥发能力的制约.综合大气POPs迁移与气候因素、界面特点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介质、大尺度的大气POPs归趋模型.模型的建立和POPs来源的明确使大气POPs传输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此外还讨论了目前大气POPs研究中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97.
898.
中原城市群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t、2035.36×106t、2066.34×106t和2093.05×106t,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30年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2162.45×106t、2179.39×106t和2174.28×106t,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下降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50×106t,林地面积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103.4×106t,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87.77×106t;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005~2030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碳储量分别为11.38×106t~214.24×106t,碳储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土地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已经达到峰值,且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可能更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99.
以河南南部天然钙基膨润土为原料,通过钠化改性得到了钠基膨润土.通过调控吸附剂用量、亚甲基蓝(MB)浓度、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温度,分析对比了天然钙基膨润土(PRT-1)、钙基提纯膨润土(PRT-1T)和钠基膨润土(PRT-1Na)对MB的去除效率.同时,对PRT-1T和PRT-1Na对MB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PRT-1Na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高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和更丰富的羟基结构,表现出对MB更好的吸附效果.在同等吸附条件下,PRT-1Na的吸附效果是PRT-1的4倍,PRT-1T是PRT-1的2倍.在20℃,pH为6,PRT-1Na用量为1.0 g,吸附时间为2 h,MB为500 mL,且初始浓度为500 mg·L-1时,MB去除率高达99.89%.另外,PRT-1Na对MB染料废水的吸附既存在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Elovich模型对PRT-1T和PRT-1Na吸附MB染料废水的过程拟合度均高,但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对PRT-1Na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00.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particle pH,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is essential to address the climate and human health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High-Resolution Time-of-Flight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HR-ToF-AMS)and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SMPS) to characterize the composition of submicron particles. Moreover, we applied the ISORROPIA-II model to analyze the particle acidity effect on the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submicron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