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37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89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The turnover of phosphorus (P) in lake sediments, a major cause of eutrophication and subsequent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is in need of deep understanding. In this study, effects of resuspension on P release were studied in cylindrical microcosms with Yshape apparatu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ux of suspended substance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Fss) and the wind speed, and an increasing Fss during each wind process followed by a steady state. The maximal Fss under fight, moderate, and strong wind conditions were 299.9±41.1,573.4±61.7, and 2093.8±215.7 g/m^2, respectively. However, flux of P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Fp) did not follow a similar pattern as Fss responding to wind intensity, which increased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in initial 120 rain for fight wi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maximal flux of 9.4±1.9 mg/m^2. A rapid increase of Fp at the first 30 rain was observed under moderate wind, with maximal flux of 11.2±0.6 mg/m^2. Surprisingly, strong wind caused less Fp than under light and moderate wind conditions with maximal flux of 3.5±0.9 mg/m^2. Fss in water column declined obviously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after winds, but Fp varied with wind regime. No obvious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on Fp after 8 h sedimentation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initial value, which means little redundant P left in the water column after winds.  相似文献   
162.
Al-Mg-Ga牺牲阳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Al-Mg-Ga牺牲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及其与标准铝合金牺牲阳极复合后的性能。方法设计一种Al-Mg-Ga铝合金牺牲阳极,通过4天加速试验和模拟实海实验研究其电化学性能、初始极化性能以及与Al-Zn-In-Si基底阳极不同面积比复合后的耦合电位。对腐蚀不同状况下的铝活性阳极进行能谱分析(EDX)和扫描电镜(SEM),探讨其活化机理。结果 4天加速试验显示,Al-Mg0.6%-Ga0.05%牺牲阳极开路电位、工作电位较负,分别达到-1.5 V(vs.SCE)和-1.3 V(vs.SCE),适合作为复合阳极中的活性阳极材料。模拟实海试验显示,铝铝复合阳极在阴极保护中初始极化性能良好,能够发出较大电流,得到了-1.2~-1.3 V(vs.SCE)之间的耦合电位。结论研制的铝铝复合牺牲阳极发出的初始电流约为中期电流的3倍以上,同时不同的面积比设计的复合阳极耦合电位在-1.2~-1.3 V(vs.SCE)之间。  相似文献   
163.
解析研究内部爆炸驱动金属圆筒的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柱壳运动的控制方程出发,应用壳壁发生贯穿破裂的Taylor判据,给出了内部爆炸加载下金属圆筒壳壁的运动轨迹、平均破裂时间、破裂应变、半径及破片初速度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64.
我国填埋渗滤液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估算方法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渗滤液产量估算方法,根据来源将渗滤液概化为降水和垃圾自产水2部分.采用HELP模型获得31个典型城市气候特征下的渗出系数取值;按照产生原理,垃圾自产水分为压缩产水和降解产水,分别建立估算公式并给出田间持水率和组分降解率的取值建议.应用此方法,估算了10个城市的填埋渗滤液产生量.发现在填埋40a内,垃圾自产水占渗滤液总量的52%~82%,说明垃圾自产水的贡献不可忽视.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渗出系数和生活垃圾性质差异,使得填埋渗滤液产量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在选择渗滤液处理方式时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65.
某尾矿库初期坝采用分段施工,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影响坝体的稳定性。采用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对尾矿库初期坝进行了短期变形速率观测,得出坝体右侧的后期填筑区域整体上与主体仍能够基本保持同步沉降。建立了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尾矿库初期坝的静力稳定性和渗流稳定性,结果表明:初期坝体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都在安全范围之内,考虑水和尾砂的共同作用,后期堆积坝堆积至1765m高程时,坝体顶部和后期回填区域,存在小量位移变形,静态稳定性安全系数达到2.25,初期坝能够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6.
天津市开展初始碳核查旨在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来控制当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当地绿色低碳发展。以天津市燃煤型热电企业为初始碳核查对象,结合实际核查过程中遇到的"指南外"情况,探索一套适合于此类企业的碳核查方法,来准确核算其真实碳排放数据,为天津市碳排放交易市场及企业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7.
元堡煤矿易自燃煤层初采期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自燃煤层初采期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危险性很大,为了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火措施需要对采空区气体流场规律研究。采取注氮气措施防火会对采空区其它气体成分形成干扰,给直接研究带来影响。利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可以间接研究采空区气体流场规律。首先在模拟注氮气情况下,确定采空区煤岩平均粒径和孔隙率等多孔介质参数(由于无法直接测定,只能通过反复修改多孔介质参数使采空区气体成分与所测定值相近确定)。然后在确定的多孔介质参数下模拟非注氮气情况下采空区各气体流场。通过模拟结果研究了元堡煤矿初采期采空区各气体流场分布规律,划分出了自燃“三带”范围。  相似文献   
168.
吴丹  王亚华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0):1900-1905
在对流域内区域间初始排污权配置的影响因素与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基础上,构建流域内区域间初始排污权配置的判别准则,将基尼系数法与判别准则相结合,构建基于判别准则的基尼系数法.应用模型对各区域之间初始排污权配置进行协商调整,保障基尼系数最小化,并且通过建立不同区间水质不达标对排污量配置的惩罚函数,把水质不达标的外部性内化到区域排污量配置上,实现流域内区域间初始排污权的公平合理分配.案例分析表明,模型综合考虑了人口、现状、水域面积、和排污绩效等影响因素,分配结果优于人口、现状分配模式,使得流域内区域间初始排污权分配更具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9.
杨丽娟  胡翔  吴晓楠 《环境化学》2012,31(12):1896-1900
采用Fenton法降解水中布洛芬,考察了H2O2投加量、FeSO.47H2O与H2O2的比值、初始pH、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布洛芬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Fe2+]∶[H2O2]的物质的量之比>H2O2的投加量>pH值,最佳的反应工艺条件为:H2O2的投加量为3 mL.L-1,[Fe2+]∶[H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0,反应初始pH值为3,反应时间为40 min.在最佳条件下布洛芬的去除率达到86%以上.同时对布洛芬降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Fenton降解布洛芬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70.
研究了氧气和震荡条件对酿酒酵母高浓度乙醇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震荡是提高发酵液乙醇浓度和产率的最重要因素.与静止培养相比,在不通气情况下震荡培养使乙醇浓度提高了69%(从75.8 g L-1提高到128.1 g L-1),在通气条件下乙醇浓度提高了68.7%(从85.2 g L-1提高到to 143.8 g L-1).在最优条件下,两次补料,经54 h发酵,发酵液中乙醇浓度达到143.8 g L-1,乙醇产率与理论产率的比值为0.471 g/g(即92.20%).经分析,通气和震荡条件提高了发酵液中酿酒酵母的生物量和细胞活力.图5表1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