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正处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刺激经济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观测期,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对1997-2004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CO<,2>排放量变动进行了7因素的分解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CO<,2>排放上升的主要驱动力,能源节约是驱动我国CO<,2>排放下降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特别,国内最终需求、出口成长以及出口结构变动均推动CO<,2>排放上升,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动以及能源替代表现出了对CO<,2>排放的抑制影响等.同时,在我国经济"三步走"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能源节约设计了CO<,2>排放的3类情景,给出了未来CO<,2>排放的态势预测,提出了加强需求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高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保增长与CO<,2>减排并行不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2.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中心,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区域,核算碳排放责任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对于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路径至关重要。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其“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区域发展特征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的减排进程,开展碳排放责任研究有助于引导东北地区城市低碳发展。本研究分别从“生产者责任原则”“消费者责任原则”“供应者责任原则”三个视角构建碳排放责任核算模型,计算了东北地区36个城市的碳排放,并分析城市碳排放的差异性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多种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存在差异,碳排放的分布特征与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本研究将为东北地区城市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其他城市的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3.
在“总量-相关指标-结构”分析框架下,采用中国大陆30省区(除西藏)42经济部门多区域投入产出及伪基尼系数差异成因分解方法,估算、比较各省区水足迹并分析差异成因,衡量省区降低水足迹(即水足迹总量)的紧迫性并识别调整重点,对具体调整提出建议,为构建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30省区水足迹均方差系数为51.79%,其中新疆、黑龙江水足迹最高,天津、北京对应最低。2)结合相关指标地区间比较,30省区中宁夏、黑龙江、上海降低水足迹紧迫性最强;天津、山西等提高居民生活直接用水效率紧迫性最强。3)根据部门结构地区间比较,列出各省区降低水足迹中须重点关注的部门,可以看到各省区均须重点调整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用水。4)来源结构地区间比较中,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水足迹主要靠当地来供给,其余各地区水足迹均主要源于国内其他地区;可得到各省区上述降低水足迹中应重点关注部门的水足迹主要来源地,如黑龙江、天津、海南等地农林牧渔业水足迹主要源自当地。因此,各地区应结合上述紧迫性、重点关注部门及主要来源分析结果,加强节水工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4.
负投入法在循环经济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基于物质流核算框架和三维物质投入产出表(PIOT)的物质代谢调控模型编制循环经济规划时,在实际中存在着同一行业的产品计量单位不一致的问题,给物质代谢调控模型的构建带来了困难,尝试用负投入法对此加以解决.首先,在理论上对负投入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其次,给出了如何在三维PIOT框架下运用负投入法解决前述问题的具体方法.最后,以河南省义马市循环经济规划为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PIOT中,负投入法仍能够准确地反映主产品和副产品之间的技术关系.而负投入法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2个缺点,在PIOT的应用中都可以克服.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处理好由投入产出分析行模型计算所得的“负投入”量与实际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副产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之间的关系.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是实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5.
中国水足迹结构解析及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水足迹理论和应用发展的基础上,以2009年数据对中国"蓝水"足迹和"灰水"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灰水"足迹总量远高于"蓝水"足迹,工农业水耗占到中国"蓝水"足迹的85%,而"灰水"足迹的88%由农业部门产生,面源污染将是未来水污染防治的首要目标。基于传统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构造了水足迹投入产出的"价值-实物"混合型投入产出表,定义了部门表观水足迹和实质水足迹等核心概念,将农业"绿水"足迹和产业部门"灰水"足迹纳入水足迹投入产出分析,并给出了表观水足迹强度矩阵、完全水足迹强度矩阵、部门实质水足迹分组矩阵等指标集的基本核算流程,该方法可有效体现产业部门的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物排放关联,实现对全过程、结构性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6.
生态资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前研究尚未充分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资产的影响。本文从社会经济系统的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探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生产消费活动对生态资产的影响以及所对应的不同政策内涵。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应不同政策内涵,识别不同环节上的关键区域/行业能够为不同类型的政策决策指出着力点。初始投入环节的核算服务于人力资本投入行为的调控;初始生产环节的核算服务于末端控制手段,包括资源节约与污染物减排;中间生产环节和末端生产环节的核算服务于提升生产效率的政策手段;最终消费环节的核算服务于消费行为优化。最终得出应该从全产业链视角实施多环节生态资产管理的结论,并提出,为了从全产业链视角实施生态资产管理,应考虑建立一套标准化、全产业链视角的生态资产需求核算框架,建设支持全产业链视角核算生态资产需求的基础数据库,将全产业链视角管理生态资产的思维融入政策决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7.
为进一步突出现阶段我国消防工程的科研效能,优化投入产出结构,集中采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CR和BCC模型,对国内开设消防工程专业的13所高校2010—2014年的科研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综合效率为"1",即77%的高校处于投入产出效能最优状态;DMU9、DMU11、DMU13三所高校纯规模效率分别为0.813、0.989、0.211,表明加强对消防专业建立较晚的高校的支持力度很有必要;2010—2014年,我国消防科研效能的平衡度呈波动上升,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产出指标的相关性较显著,重点高校的科研效率平均高于普通院校将近0.1个效率点,表明对消防科研的发展总体而言,需从重视绝对数量的硬性资源投入转向科研质量的相对投入,以促进专业持续、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8.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中国投入产出表,从需求端分析中国重化工业资源消耗的隐含流在不同行业和不同最终需求中的分配情况,以及五大社会经济驱动力对中国重化工业资源消耗增长的贡献度.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重化工业生产过程所消耗的3种资源隐含在建筑业和其他制造业的最终产品中的比例均超过75%,隐含在形成资本最终产品中的比例均超过55%.2002~2012年期间,产业结构对中国重化工业化石能源和石灰石消耗量增加的贡献度分别为+39%和+237%;资源强度对中国重化工业化石能源和石灰石消耗量减少的贡献度分别为-108%和-265%,对中国重化工业铁矿石消耗量增加的贡献度为+152%;人均最终需求水平对中国重化工业化石能源、铁矿石和石灰石消耗量增加的贡献度分别为+247%,+460%和+291%.  相似文献   
129.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城镇居民按照收入水平高低分为7个收入阶层,通过计算Suits指数值分析了我国能源资源税由从量征收向从价征收改革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指出:单独实施煤炭资源税或天然气资源税改革具有累退效应,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单独实施石油资源税改革则具有累进效应,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在当前税率下同时实施3种能源资源税改革对收入分配公平基本没有影响;同时,需要关注能源资源税改革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针对能源资源税改革导致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增加的情况,应制定相应补贴政策,降低对其福利水平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0.
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定量研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压力,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作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从产业构成看,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分别为0.9626hm2·人-1、0.3912hm2·人-1、0.1844hm2·人-1;从生态占用方式看,直接土地占用为1.1242hm2·人-1(占总量的73.1%),其中,第一产业占83.7%,为0.9580hm2·人-1,间接土地占用为0.4140hm2·人-1(占总量的26.9%),其中,第二产业占79.9%,为0.3306hm2·人-1;从环境压力与承载力的现实矛盾看,各产业均需要控制其生态足迹增长,考虑生态足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优先顺序依次为第一、二、三产业。研究结果对于我国环境规划管理、产业结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