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35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2007年9月~2008年3月,为改善上海白莲泾世博园区段的水质,在该河段构筑了一段由鱼类、贝类和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并对浮岛内外水质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人工浮岛显著提高了水体溶解氧(DO),降低了悬浮物(SS)含量,提高了水体透明度,同时显著降低了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活性磷(PO4--P)。人工浮岛构筑初期(2007年9~10月),整个生态系统尚处于适应阶段,浮岛内外水质并无明显差别,DO总体均低于5mg/L、SS均大于40mg/L、TN含量均高于2.0mg/L、NH3-N含量均高于1.0mg/L、TP含量均高于0.15mg/L、PO4--P含量均高于0.05mg/L,此时浮岛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不佳;2007年11月至08年2月,由菖蒲、鲢鳙鱼、三角帆蚌组合的浮岛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各类生物生长状况良好,对水质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浮岛内水体DO含量提高至8.0mg/L以上、SS含量降低至10mg/L以下、TN含量较浮岛外均降低了2.0mg/L、NH3-N含量较浮岛外降低了3.0mg/L、TP含量总体均降低至0.06mg/L、PO4--P含量降低至0.03mg/L;构筑后期(2008年3月),浮岛缺乏必要的人工维护和管理,冬季植物死亡、腐烂,再次释放出N、P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得人工浮岛处理效果明显降低,造成二次污染,浮岛内水体中各指标含量迅速上升至处理前水平。  相似文献   
112.
孙艳伟  王润  郭青海  高超 《环境科学》2021,42(1):501-512
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日趋恶化是全球现代城市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城市地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空气质量改善以及植被生长发育等诸多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8 年时间序列MODIS 地表温度数据产品,基于一致性方法对我国1 232个主要城镇人居斑块(面积>10 km2)的热岛强度及其时空变...  相似文献   
113.
天津城市热岛效应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韩素芹  郭军  黄岁樑  边海 《生态环境》2007,16(2):280-284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极大,城市热岛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有利于城市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天津市1964—2003年城郊气温,1993年6月15日和2001年5月12日不同时间陆地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天津市热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天津城市发展对热岛效应影响明显,随年代以0.11℃/10a速率加强;2002年最强为1.2℃,是60年代末的2倍。7月份的热岛强度增强趋势明显;用平均气温分析热岛强度变化趋势表明:热岛强度在秋季最强春季最小,分别为0.16℃/10a和0.06℃/10a。平均最高气温差在四季中均有微弱上升趋势,平均为0.06℃/10a;平均最低气温差在秋季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0.16℃/10a和0.12℃/10a。不同年代遥感亮温场也表明天津城市化对热岛空间分布的影响。热岛分布基本与建成区一致,热岛中还包括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强度有别的小热岛群;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热场范围呈扩大趋势。最后对热岛变化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4.
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CH4和N2O排放通量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生长季N2O、CH4的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原位测定,分析了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CH4、N2O排放通量的季节特征,并初步探讨了CH4、N2O排放通量与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关系.湿地岛状林CH4、N2O通量均呈现出明显的正负交替的变化特征, 通量范围分别为-560.45~706.35 μg/(m2·h)和-28.87~43.59 μg/(m2·h), 季节均值分别为41.88 μg/(m2·h)和11.56 μg/(m2·h).结果表明, 湿地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是CH4和N2O的汇.相关分析表明,CH4和N2O的排放与箱内温度具有弱相关性.土壤水分是影响湿地岛状林土壤CH4吸收、排放关系的重要因素, 而土壤的干湿交替能促进岛状林土壤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5.
湛江硇洲岛海域19种贝类食用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清香  杨文  初庆柱 《生态环境》2011,20(1):175-180
测定了湛江硇洲岛海域产的17种腹足类足部肌肉和2种双壳类软体部的Cr、Cu、Zn、Ni、As、Cd、Pd和Hg等8种重金属质量分数。通过对比金属污染指数,发现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粗糙滨螺Littorinopsis scabra、鳞片扭蚶Trisidos kiyonoi、可变荔枝螺Thais mutabilis和小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受到的污染较严重;以单因子污染指数为标准,无Cu、Zn和Ni污染,Pd和Hg仅少数种轻微污染,Cr污染较严重,Cd和As污染非常严重;以重金属绝对质量分数来衡量,含As、Cr和Cd最高的贝分别是黑凹螺Chlorostoma nigerrina、粒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tat和习见赤蛙螺Bursa rana。  相似文献   
116.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Landsat ETM+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反演和计算了哈尔滨城区的地面亮温和植被指数。通过剖面分析,研究了城区温度场的空间格局与植被盖度的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城区热岛效应同多个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市内的道外区是热岛效应的主要分布区,道里区、香坊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铁路沿线区域是城区主要的热岛效应地带;植被盖度和地面亮温呈反相关关系;植被和水体区域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通过对市区热岛效应分析,可以监测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热环境质量评价和热源调查提供准确、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7.
林中立  徐涵秋  陈弘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0):1695-17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空间的重要组织形式.为揭示我国东部沿海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热岛变化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2001-2013年这3个城市群的热岛效应与区域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3个城市群的热岛斑块面积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在空间上逐渐相连接,形成热岛城市带;RHⅡ(区域热岛指数)不断升高,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升高0.051、0.070、0.101,其热岛状况不断加剧.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建成区边缘的城郊过渡带是地表温度增加最为显著的区域.总体而言,城市群的扩展是其区域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表征城市扩展变化的夜间灯光亮度平均值差值与表征热岛变化的地表温度平均值差值之间存在对数关系,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8.
原生态环境下广西涠洲岛近50年气候变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涠洲岛气象站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得该站成为广西为数不多、大气观测环境50年来持续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气象台站之一。应用该岛屿气象站及与之相邻的广西北海市合浦气象站1956~2005年的气温、雨量等气象资料,分析、比较近50年来北部湾海域气候自然变化和在城镇大规模发展影响下气候变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用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对5年滑动平均气温、雨量等要素季和年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验,对定量地论述在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区域性气候自然变化的响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9.
A review on the generation, determination and mitig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Urban Heat Island (UHI)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21st century posed to human beings as a resul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arge amount of heat generated from urban structures, as they consume and re-radiate solar radiations, and from the anthropogenic heat source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UHI. The two heat sources increase the temperatures of an urban area as compared to its surroundings, which is known as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UHII). The problem is even worse in cities or metropolises with large population and extensive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estimated three billion people living in the urban areas in the world are directly exposed to the problem, which will b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near future. Due to the severity of the problem, vast research effort has been dedicated and a wide range of literature is available for the subject. The literature available in this area includes the latest research approaches, concepts, methodologies, latest investigation tools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This study was carded out 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is research area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UHI.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heat re-radiated by the urban structures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which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details to study urban heating especially the UHI. 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ed on design and planning parameters for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urban heat island and ultimately living in a bette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0.
利用多尺度气象耦合模式对济南市城市热岛和山谷风局地环流进行了数值预报试验,其预报和实测日均风速比值总体平均为1.18±0.39,风向差值总体平均为45±30°,温度差值总体平均为0.32±0.25(°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