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3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721篇
安全科学   199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960篇
综合类   2601篇
基础理论   731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80篇
评价与监测   169篇
社会与环境   911篇
灾害及防治   13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10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江苏省耕地资源的发展趋势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1998年)》,对江苏省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两方面的历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耕地资源存在的数量减少、质量恶化现状,对江苏耕地持续利用的潜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2.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of the issues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of land use systems. A short overview is given of the ways and means in which a number of different land use change models describe the land use system. Specific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empirical modeling approach used in the CLU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modeling framework. This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for three case studies in China, Ecuador and the Atlantic Zone of Costa Rica. These case-studies illustrate the methodology for multi-scale analysis of land use driving fac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ing exercises. Model functioning, performance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The presented case-studies indicate that empirical modeling results can contribute to a better theoretic imbedding of land use change research in scale sensitive and integrated theories.  相似文献   
173.
深圳宝安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深圳宝安区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其逐日降雨量资料,应用Costanza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应用SCS模型对该区主要污染物氨氮(NH4-N)、总磷(TP)以及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了31.36%;氨氮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分别增加了4.12%、5.73%,总磷的面源污染负荷减少了1.64%。进一步对三种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2004-2020年)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在不同规划方案下,到2020年,宝安区总体生态服务功能将比2004年下降3.79%、10.97%和30.76%。但其下降速度都将得到明显遏止;氨氮、总磷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也将有较明显的增加,且皆以规划方案1增加最小,方案2居中,方案3增加最大。  相似文献   
174.
土地非农化生态价值损失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快速扩展使农用地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从经济机制上防止土地过度非农化尤为重要.该文对土地非农化生态价值损失过程机制进行了理论探索,建立了价值损失估算方法,并以江汉平原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单纯的市场机制没有考虑土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无法实现土地资源最佳配置,非农化规模偏大;土地非农化生态价值损失巨大,1987-2010年江汉平原因此累计损失73 692.11万元,人均承担49.25元;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价值损失强度有所差异,每公顷的自然保留地、水域、林地、草地、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分别为2.459 8万元/a,2.036 7万元/a,1.262 9万元/a,0.524 1万元/a,0.354 8万元/a.文章认为,发展与保护始终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必然要面对的难题,土地非农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一个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减少和消亡的过程.土地非农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生态效益损失巨大,可能会导致总效益净减.土地过度非农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市场体系仅部分考虑了土地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几乎完全没有考虑其生态价值导致的.作为一类负外部性,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生态价值损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遏制,快速增长的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将使农地保护面临巨大威胁,这需要将生态价值纳入土地价值体系,计入征地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现行土地价格体系的合理性,防止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减少生态价值损失.  相似文献   
175.
精伊霍铁路工程建设的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伊霍铁路所经地区地处西部干旱内陆,生态环境恶劣、脆弱,对人类扰动极其敏感。敦煌铁路的建设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沿线地区的土壤侵蚀现象。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分析结果,编制了精伊霍铁路两侧30k。范围土壤侵蚀现状图。根据铁路沿线土地退化现状和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对施工期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的变化以及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进行了预测,据此分析了工程可能造成的土地退化危害,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6.
现行财税体制下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受到人口、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财税体制是影响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更深屡次原因。通过数量关系的初步观察和作用机理分析说明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存在正反两方面作用,总体来看,对耕地资源保护不利。计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存在显著影响。揭示了其影响的方向和大小。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合理分配土地出让金比例和科学使用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7.
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健康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兴起的一个土地资源研究方向,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土地健康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并进而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提出加强土地健康研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8.
虎陈霞  郭旭东  连纲 《生态环境》2010,19(12):2881-2886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水平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紧密相关。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镇土地利用方式正在从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化,而农村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部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土地利用效率低。因此,研究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对转换目前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利用四川省彭州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葛仙山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20个行政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葛仙山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属于低度集约利用水平,各行政村之间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受地形和区位等因素影响,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南部平原坝区。因子分析表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水平是促进葛仙山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两个首要解决问题。尤其是减少北部丘陵山区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提高对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加大对土地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进一步挖掘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的强度,是葛仙山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的首要任务。同时,还需加强葛仙山镇村镇土地整理的力度,多途径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扩大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79.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下农地整理的管护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开发了农民满意度绩效量表,引入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构建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组织结构—管护行为—管护绩效"的分析框架。以湖北省赤壁市黄盖湖农场和嘉鱼县潘家湾镇为研究区域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比率标度法和熵权法生成绩效测度的组合权重并得到满意度绩效,运用调查数据检验建后管护的组织结构和管护行为对管护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组织结构的工作职能、成长机制以及管护行为中的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受访农民对农地整理的管护绩效评价接近于"一般",企业管护模式下黄盖湖农场和集体管护模式下潘家湾镇的管护绩效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表征管护组织持续发展状态、内部结构完善程度的组织结构类变量以及表征管护资金投入、受益农民群体参与程度的管护行为类变量是显著影响管护绩效的解释变量;黄盖湖农场企业化经营的组织结构、潘家湾镇的综合治理改革以及受到县级财政专项支持等外部要素是造成农地整理管护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验证了农地整理建后管护SCP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为提升农地整理管护绩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0.
A series of mesocosms was exposed to a suite of light treatments and nutrient enrichment in order to generate algal communities of varying biomass. the influence of this biomass on the speciation of copper (II) was studied.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Kd,Lkg-1) were relatively high (logKd = 5 to 7), indicative of robust trace metal sequestration, and were likely controlled by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foc). Differences in Kd over time and among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 as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d and foc. Fluorescence quenching was used to determine binding capacities (Lt, M) and their associated binding constants (Kcond,M-1) in order to model the solid phase copper speciation. the Kcond ranged between 2.1 and 5.2 × 1012M-1, indicating a very strong copper-ligand complex, and was higher in mesocosms that received more light. the light Lt increased over time, dramatically after the nutrient enrichment, but did not vary systematically among light treatments. Lt ranged from 7.2 × 10- 7 to 4.9 × 10- 5 M. the large magnitudes of Kd, Kcond and Lt ensured that greater than 97% of total copper in the mesocosms was complexed by organic matter. the total copper concentration ([Cu]T, M) needed to reach a target dissolved copper concentration of 10-12.5 M (pCu = 12.5) was determined for each mesocosm over time. [Cu]T was between 8.02 × 10-5 and 3.41 × 10-2 M, and increased over time. the [Cu]T normalized to the target pCu (Effective Dose Ratio, EDR) increased directly with increases in algal biomass, indicating a direct link between system productivity and copper exposure. Approximately 45% of the variance in EDR was explained by variance in total biomass, while the residual variance in EDR was due likely to differences in the strengths of particle associations and magnitude of binding capa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