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08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732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208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提出以二级矿化垃圾床为预处理单元,串联三维电极/电Fenton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的组合工艺。矿化垃圾床处理后渗滤液中COD、氨氮、总磷、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0.55%、88.47%、98.32%和87.53%。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三维电极/电Fenton法最佳工艺条件。经该组合工艺后,渗滤液中COD、氨氮、总磷和色度的最高去除率分别可达97.08%、95.24%、99.55%和96.92%,其中COD、总磷、色度这3个指标低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规定的排放标准,为该组合工艺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在Ti(Ⅳ)和过氧化氢存在条件下,考察了臭氧化酸性苯乙酮溶液、硝基苯溶液和垃圾渗滤液(浙江衢州某垃圾填埋场)的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在pH2.86条件下,单独臭氧化处理对苯乙酮、硝基苯和垃圾渗滤液的COD去除率分别为10.1%、44%和28.6%。BOD,/COD值分别从原来的0.039、0.060和0.085提高到了0.130、0.158和0.174,仍属生化难降解废水。当体系加入Ti(Ⅳ)后,臭氧化苯乙酮和硝基苯的C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5.5%和65%,BOD;/COD则提高到了0.679和0.314,可生化性提升明显。对于垃圾渗滤液,只有当体系加入Ti(Ⅳ)和H22后,臭氧化COD的去除率达到66.6%,BOD、/COD提高至0.425。上述结果对酸性难降解废水的处理实际意义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03.
光催化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UV-TiO2光催化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适宜条件下,UV-TiO2光催化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的色度、COD和D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7%、72%和60%;紫外光谱分析说明渗滤液DOM中包括多种含有共轭双键、羰基的大分子有机物及多环芳香类化合物,不同光催化处理液中DOM具有基本一致的结构单元和官能团;红外光谱分析说明渗滤液DOM中含有大量包括羟基、羧基、氨基和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在光催化处理液中这几种官能团都能被有效降解;GC/MS分析结果表明,渗滤液DOM中含有72种有机污染物,醇类、羧酸和酮类分别为25、14和12种;在光催化72 h处理液中,有机物减少为44种;酯类和醇类较多,分别为12种和16种;酮类8种,羧酸没有检出。  相似文献   
104.
非均相Fenton-流化床体系主要使用石英砂作为催化剂载体,该技术的实际应用由于催化剂活性寿命低、制备困难等原因而受到限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Fenton-流化床催化剂——负载氧化铁陶粒.使用循环浸泡法制备的负载陶粒对苯甲酸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表征结果分析表明,载体表面铁含量大幅度上升,负载的氧化铁紧紧包裹在陶粒表面,且表面有大量缝隙,利于增加反应比表面积,而密度变化不大.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重复性良好,重复使用4次后对苯甲酸模拟废水依然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使用该催化剂进行垃圾渗滤液的降解实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亚铁的投加量,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5.
Management and prediction of the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fluids in large landfills is important for various reasons. Bioreactor landfill technology shows promise, but in arid or semi-arid regions, the natural content of landfilled waste may be low, thus requiring addition of significant volumes of water. In more humid locations, landfills can become saturated, flooding gas collection systems and causing sideslope leachate seeps or other undesirable occurrences. This paper compares results from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monitoring water in waste. At the Brock West Landfill in eastern Canada, positive pore pressures were measured at various depths in saturated waste. The downward seepage flux through the waste is known, thus the vertica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waste at this landfill was determined to be 3 × 10(-7)cm/s. By comparison, the Spadina Landfill in western Canada is predominantly unsaturated. The infiltration of moisture into the waste was measured using moisture sensors installed in boreholes which determined arrival time for moisture fronts resulting from major precipitation events as well as longer-term change in moisture content resulting from unsaturated drainage during winter when frozen ground prevented infiltration. The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calculated from these data ranged from approximately 10(-6)cm/s for the slow winter drainage in the absence of significant recharge to 10(-2)cm/s or higher for shallow waste subject to high infiltration through apparent preferential pathways. These two ver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field-scale measurements of vertica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fluid movement in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waste mas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inciples of unsaturated seepage apply reasonably well for landfilled waste and that the hydraulic behavior of waste i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nature and size of voids and by the degree of saturation prevailing in the landfill.  相似文献   
106.
垃圾填埋二次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垃圾卫生填埋中二次污染的危害,指出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和填埋操作中为防止填埋释放物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所应采取的防渗、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措施,探讨了在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和填埋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应着重考虑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7.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生活垃圾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采取的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热解技术由于具有资源回收率高、二次污染小、综合效益好等优点,越来越适合我国中小城市的垃圾处理。垃圾气化技术的研究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此外,我国对垃圾衍生燃料的研究也刚刚起步。为促进城市持续、稳定的发展,提出了垃圾分类收集、分拣、综合利用垃圾处理技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8.
分析总结了垃圾填埋场的安全运行中常出现的4个安全问题,即沼气爆炸和火灾事故、边坡和大坝不稳定性造成滑坡、填埋区作业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填埋场周边环境污染等。笔者以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广州市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成功的运行经验为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针对垃圾填埋场常见安全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即科学的填埋场设计、完善的安全运行制度、规范的营运管理和营运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9.
垃圾填埋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广为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但垃圾填埋产沼以后对沼气的回收利用却不被人们所熟知和重视。由此造成了对可开发利用的二次能源的极大浪费,而沼气对周围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对大气臭氧层造成了破坏。本文阐述了垃圾填埋产沼回收的必要性和经济性,对垃圾填埋产沼提取利用、制取汽车压缩气的可行性及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10.
为探究成型形状和填埋方式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固化体中重金属浸出的影响,设置固化体尺寸分别为10×10×10cm、10×10×2.5cm、DN=3cm(球),同时设置码放、散乱堆放2种填埋方式进行动态浸出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化体开裂前,球状与长方体、整齐码放与散乱堆放的浸出液pH值存在显著差异;单位质量固化体重金属Pb、Zn、Cr累积浸出量随固液接触面积、堆填散乱度、液固比的增大而增加,固化稳定化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符合缩芯模型且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试验前段Pb、Zn、Cr的2种速率常数与固化体成型比表面积、堆填散乱度、液固比正相关.因此,要减少生活垃圾焚烧厂原灰中重金属的浸出,提高生活垃圾填埋场共处置飞灰固化稳定化产物的安全性,固化体成型时应尽量缩小比表面积同时避免散乱填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