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64篇
综合类   194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Channel dimensions (width and depth) at varying flows influence a host of instream ecolog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habitat and biotic features; they are a major consideration in stream habitat restoration and instream flow assessments. Models of widths and depths are often used to assess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develop endangered species recovery plans, and model water quality. Howev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uch models require specific skillsets and resources. To facilitate acquisition of such estimates, we created a dataset of modeled channel dimensions for perennial stream segments across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We used random forest models to predict wetted width, thalweg depth, bankfull width, and bankfull depth from several thousand field measurements of the National Rivers and Streams Assessment. Observed channel widths varied from <5 to >2000 m and depths varied from <2 to >125 m. Metrics of watershed area, runoff, slope, land use, and more were used as model predictors. The models had high pseudo R2 values (0.70–0.91) and median absolute errors within ±6% to ±21% of the interquartile range of measured values across 10 stream orders. Predicted channel dimensions can be joined to 1.1 million stream segments of the 1:100 K resolution National Hydrography Dataset Plus (version 2.1). These predictions, combined with a rapidly growing body of nationally available data, will further enhance our ability to study and protect aquatic resources.  相似文献   
482.
为了进一步提高表面涂覆钒基催化剂的蜂窝型SCR反应器的脱硝性能,将蜂窝直通道结构改为扩缩形式.借助Fluent软件容积反应和多孔介质模块描述涂覆层的催化反应,建立了烟气流过蜂窝反应器脱硝过程的数值模型.为验证模型预测精度,模拟了一组直通道蜂窝反应器的烟气对流脱硝实验.借助本文模型,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参数对新型蜂窝反应器脱...  相似文献   
483.
针对金川矿区控制性工程所潜在的安全隐患,首先明确了影响矿区控制性工程稳定的主要因素是采动影响,提出了开展岩移规律与动态预测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国内外岩移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关键技术,最后阐述了课题研究应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84.
为准确测算尾矿膏体排放的堆积坡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膏体坡面明渠流动的自适应变化过程,提出膏体恒定均匀流动时的平衡坡降等同堆积坡度。研究平衡坡降状态下,明渠流动断面、临界流速以及阻力系数的确定方法,建立堆积坡度测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以某铜矿为背景,测算不同质量分数及排放流量条件下膏体的堆积坡度,结果表明:流量一定,质量分数越高堆积坡度越大;质量分数一定,排放流量越大堆积坡度越小;推荐该矿排放质量分数70%,排量150 m3/h,此时堆积坡度为5.34%,尾矿库占地面积较原湿式排放降低27%。  相似文献   
485.
基于以人为中心的人机交互设计和评估的思想,结合国内核电厂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些重要的核电厂主控室人机界面评估因素,并划分核电厂主控室人机界面各组成部分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层次,建立了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核电厂主控室人机界面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核电厂主控室人机界面定量评价模型,对核电厂主控室人机界面进行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通过对核电厂操纵员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验验证,从而实现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该方法应用于核电厂主控室人机界面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86.
城市河流整治的生态规划要点——以北京市温榆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河流的利用强度日益增大,在饱受污染危害之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者注意到,河流不仅是饮水之源、排污渠道,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生态依托,因此,碧水工程已经成为各地城市生态整治的工作重点。但是,河流的生态功能是什么?服务功能又是什么?碧水工程不应只解决水质污染问题,而应保护和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利用好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北京市温榆河的生态规划为例,充分尊重河流的线性廊道特征,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提出了修复温榆河生态通道功能和恢复天然河流水的运动规律的生态建设要点。  相似文献   
487.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河湖众多,降水丰富,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位,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云南省水资源分布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从云南省各主体功能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入手,分析了各主体功能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云南省各主体功能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88.
电缆沟火灾蔓延迅速,高温有毒烟雾积聚,火灾扑救难度大,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对电缆沟火灾主要特点的总结分析,得出了电缆沟火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合理有效的防止电缆沟火灾事故的对策措施,为预防电缆沟火灾事故的发生,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9.
分析了桥式起重机主梁变形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在设计和使用中对主梁变形的一般要求,着重阐述了工程实践中主梁变形修复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490.
我国公路交通防抗极端天气灾害的应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为了提高我国公路交通防抗极端天气灾害的应急能力,采用分析对比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公路交通在防抗2008年南方大雪灾中的应急管理工作与处置技术,研究国内外目前应对极端天气的成功经验。结果表明:我国公路交通防抗极端天气灾害主要在组织机构、责任机制、信息渠道和处置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提出我国公路交通防抗极端天气应急处置的具体流程,可以迅速控制、减轻和消除公路交通极端天气引起的危害,及时恢复公路交通正常通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