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4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758篇
安全科学   385篇
废物处理   74篇
环保管理   433篇
综合类   1606篇
基础理论   31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98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273篇
灾害及防治   12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51.
The catalyst of Fe-Mo/ZSM-5 has been found to be more active than Fe-ZSM-5 and Mo/ZSM-5 separately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of nitric oxide (NO) with NH3. The kinetics of the SCR rea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2 was studied in this 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bserved reaction orders were 0.74-0.99, 0.01-0.13, and 0 for NO, O2 and NH3, respectively, at 350-450℃. And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SCR was 65 kJ/mol on the Fe-Mo/ZSM-5 catalyst. The SCR mechanism was also deduced. Adsorbed NO species can react directly with adsorbed ammonia species on the active sites to form N2 and H2O. Gaseous O2 might serve as a reoxidizing agent for the active sites that have undergone reduction in the SCR proces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 certain amount of NO was decomposed directly over the Fe-Mo/ZSM-5 catalyst in the absence of NH3.  相似文献   
152.
铅在棉秆基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李坤权  郑正  蒋剑春  张继彪 《环境科学》2010,31(5):1402-1408
以棉秆与棉秆纤维为原料,利用磷酸活化法制备了低成本的高比表面微孔棉秆基活性炭,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活性炭对水溶液中铅的吸附特性,测定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溶液温度对吸附的影响,探讨了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及吸附机制.根据低温液氮(N2/77K)吸附测定数据,以BET方程、BJH法及H-K法对活性炭孔结构进行了表征,以Boehm滴定、FTIR、零电荷点pHPZC测定及元素分析定量表征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结果表明,以棉秆和棉秆纤维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570和1731m2·g-1,含氧酸官能团含量分别为1.43和0.83mmol·g-1,均高于商业活性炭ST1300.静态吸附实验表明,棉秆基活性炭对铅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吸附效率,最大吸附量超过120mg·g-1,溶液pH对吸附有较大的影响,吸附量随时间增大而增大,在5min内可达饱和吸附量的80%;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假二级方程,Freundlich方程能更好地描述等温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吉布斯自由能(ΔG0)0,而焓变(ΔH0)0,说明吸附为吸热的自发反应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离子交换可能在吸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3.
我国当前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实践探索及问题剖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双增"大量侵占耕地等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下的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有望成为破解该问题的综合途径。2004年开始,伴随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实践在多个省市试点推进,其中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天津市宅基地换房、山东省农村社区化、重庆市地票交易市场的实践较为典型。基于上述典型案例和系统要素分析,总结了实践的问题、根源与演进,认为目前系统中的要素与相应的操作环节中存在问题隐患且部分问题表现突出;实践中主要以涉及"非自愿"置换、补偿与保障不足、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的农民利益受损问题较为突出;问题的根源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国家层面的约束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尚不健全,地方政府操作不合理和缺乏科学研究支撑。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并逐步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城乡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深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遵循集约型用地增长模式,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注重保护村落景观风貌。  相似文献   
154.
国内外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区划是从区域角度观察和研究地域综合体,探讨土地利用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变化过程及趋势,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及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向,包括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合理分配、结构和布局形式等,在地域上进行分区。通过简要回顾国内外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理论方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今后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重点及发展方向:从自然要素向自然与人文要素有机结合方向转变;从大空间尺度向多空间尺度方向转变;从传统的区划方法向综合集成的新技术手段转变;从静态的区划研究向多要素、多过程耦合的动态区划研究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55.
采用铁碳微电解方法对己内酰胺生产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探讨了pH值、停留时间、铁碳质量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在pH为4、停留时间为120 min、铁碳质量比为4的最佳处理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57.8%,色度去除率可达68.4%。微电解对己内酰胺废水的作用主要通过铁的絮凝作用,处理过程中的酸性条件、微电解的氧化还原和电场作用,从而提高其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56.
酵母融合菌对Cr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酵母融合菌R32对Cr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该菌对Cr(Ⅵ)有着很好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条件为pH≤3,投菌量为l0g/L(含水率(78±2)%),吸附温度30~35℃,Cr(Ⅵ)的初始浓度≤20mg/L.当Cr(Ⅵ)的初始浓度为10mg/L时,总铬及Cr(Ⅵ)的去除率达93.7%和96.5%,总铬的残留浓...  相似文献   
157.
以燃煤废弃物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对活性红23和分散蓝56混合染料溶液进行吸附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优先吸附离子型的活性染料,混合溶液中对活性红23的吸附能够在30 min达到平衡,而对分散蓝56的吸附则需要150 min才能够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吸附模型.在弱酸性环境中粉煤灰对分散染料的脱色高于碱性环境...  相似文献   
158.
耐冷菌在低温下处理污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污水的生物处理一直是水处理领域的难点和热点,由于耐冷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且在低温下仍然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因此在污水处理和污染环境生物修复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耐冷菌在环境中的分布、主要种类以及适冷机理,概述了耐冷菌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应进一步开发环境中耐冷菌菌种资源,揭示耐冷菌的冷适应特性和功能表达之间的关系,加强耐冷菌在水体修复与净化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从而为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水环境保护提供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9.
TiO2 nanomaterial is promising with its high potential an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photocatalytic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such as CO2 conversion, water treatment, and air quality control. For many of these applications, the particle size, crystal structure and phase, porosity, and surface area influence the activity of TiO2 dramatically. TiO2 nanomaterials with special structures and morphologies, such as nanospheres, nanowires, nanotubes, nanorods, and nanoflowers are thus synthesized due to their desired characteristic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ifferent morphologies of TiO2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synthesi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fourteen TiO2 preparation methods, such as the sol-gel method, solvothermal method, and reverse micelle method. The TiO2 formation mechanism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he photocatalytic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examples are proposed as well.  相似文献   
160.
本文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方法,计算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6.5级地震后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和系统聚类分析,再结合震中分布图,综合分析了云南姚安6.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震源断层的走向为SEE-NWW占主导,其平均解为120°,震区主压应力轴平均解为145°,即SSE向,与震源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