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9篇 |
免费 | 126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4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137篇 |
综合类 | 205篇 |
基础理论 | 121篇 |
环境理论 | 7篇 |
污染及防治 | 102篇 |
评价与监测 | 13篇 |
社会与环境 | 82篇 |
灾害及防治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建立了孔隙尺度微生物生长与REV尺度多孔介质渗透率衰减的耦合算法,分析了微生物生长对多孔介质渗透率衰减的影响规律,为有效控制地下水回灌过程中的微生物堵塞提供了理论依据。多尺度耦合模型的孔隙尺度部分采用LBM-IBM耦合模型模拟多孔介质中流场,CA模型描述微生物生长。宏观尺度部分采用通用渗流模型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流动。结果表明:由于流体和营养物的优先渗流性,微生物生长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非均匀性。多孔介质进口处微生物生长最快,远离进口的多孔介质骨架上微生物生长量与上下游位置关系不大,而与优势流直接相关。将不同营养物进口浓度工况下的局部当量孔隙率动态变化曲线用于REV计算,发现REV尺度的营养物进口浓度每增加1倍,多孔介质开始发生堵塞的时间可缩短18.0%~30.7%。 相似文献
43.
WANG Hai-ling FEI Zheng-hao CHEN Jin-long ZHANG Quan-xing XU Yan-hua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07,19(11):1298-1304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p-aminobenzoic acid and o-aminobenzoic acid onto the different polymeric adsorbents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olution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quilibrium adsorption data of the four polymeric adsorbents fitted well in the Freundlich isotherm.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ulti-functional polymeric adsorbent NJ-99 was the highest,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mino groups on the resin and the carboxyl group of aminobenzoic acid.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o-aminobenzoic acid onto any adsorbent was higher than p-aminobenzoic acid.Thermodynamic studies suggested the exothermic,spontaneous physical adsorption process.Adsorption kinetic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followed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 model and the intraparticle mass transfer process was the rate-controlling step. 相似文献
44.
45.
比较了3种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效果,探讨其去除藻类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淹没式曝气生物陶粒滤池(Ⅰ型)在4-6mh过滤速度条件下,对藻类总数的去除效率稳定,平均为70%左右;采用YDT弹性立体填料的中心导流筒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Ⅱ型)与直接微孔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Ⅲ型),在试验初期对藻类总数的去除率较低,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2%、51.6%但随着生物膜厚度的增加,试验后期对藻类的去除效果逐步得到提高,平均达70%以上.生物膜对藻类的生物絮凝、吸附、生物膜的脱落沉降等是生物接触氧化法 相似文献
46.
47.
生物炭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不仅决定了其在环境中的归趋,也极大地影响了被吸附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炭胶体在均性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但实际环境介质通常是非均性的,目前对生物炭胶体在非均性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粒径的石英砂构建了上下两层非均性填充柱(上层细颗粒,下层粗颗粒),研究了生物炭胶体在非均性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和截留行为,考察了溶液离子强度和pH对生物炭胶体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均性多孔介质中,生物炭胶体具有很高的迁移能力,在离子强度为1~50 mmol·L-1,pH为4.0~11.0条件下,生物炭胶体的迁移率达40.2%~88.0%.非均性介质中生物炭胶体的截留曲线表现为非单调型曲线,截留量峰值往往出现在细-粗石英砂的交界面处(细石英砂侧),这与非均性介质中显著的电荷异质性、介质尺寸异质性和迁移过程中传质通量异质性有关.生物炭胶体在上层细石英砂中的截留量显著大于其在下层粗石英砂中的截留量,表明上层细石英砂是影响生物炭胶体迁移行为的关键层.随着溶液离子强度增加,生物炭胶体自团聚作用增强,其与石英砂介质间界面作用能垒降低,因而生物炭胶体的迁移能力减弱.由于生物炭胶体与细石英砂间的物理张力作用趋于显著,增加离子强度提高了生物炭胶体在上层细石英砂中的截留比率.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生物炭胶体的迁移能力较强,而在酸性条件下,生物炭胶体表面电负性显著降低,团聚体粒径增大,生物炭胶体的迁移能力较弱.降低溶液pH增加了生物炭胶体在上层细石英砂中的截留比率.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生物炭胶体在复杂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为全面评估生物炭的潜在环境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8.
加强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旅游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SCI/SSCI文献数据库,梳理分析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进展。结果显示,30余年来国外主要采用指标方法、需求模型与选择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指标方法是运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法,主要用于旅游资源环境变化等研究,呈现由单项指标转向综合指标的应用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需求模型主要用于天气状况对旅游需求的影响等研究,呈现由时间序列模型转向累计需求模型的应用趋势;21世纪兴起的选择分析主要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行为意愿等研究,呈现由描述统计转向离散选择模型的应用趋势。这些给我国研究的启示是: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上,重点加强累计需求模型在旅游流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加强离散选择模型在旅游市场结构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加强系统科学方法与大数据技术在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在研究对象上,丰富中国境内气候敏感型旅游活动的相关研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