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对于分析污染来源及成因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能够为城市制定颗粒物源的有效管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本研究采集和分析了武汉市4个季节8个受体点位的PM2.5浓度及其化学组分数据.结合各点位组分特征及周边污染源分布情况,通过聚类分析讨论PM2.5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70.7μg·m-3,其中冬季PM2.5浓度(103.1μg·m-3)显著高于其它季节,秋季浓度最低(52.4μg·m-3).从空间分布来看,东湖高新、沌口新区和青山钢花站点的PM2.5浓度显著高于其它站点.武汉市PM2.5主要的化学组分为OC和SO42-,占比分别为15.4%和14.2%.OC浓度表现为冬季最高,除了与不利的气象条件有关外,还可能受到周边区域传输的影响;而SO42-浓度夏季最高,具有较强的SO2二次转化.武汉市OC/EC年均比值为2.80,其中冬、春季小于夏、秋季;物质重构结果表明无机盐(SO42-、NO3-、NH4+)和有机物(OM)是PM2.5中的主要物质,占比分别为32.34%和20.44%;工业燃煤源及机动车源可能是武汉市环境受体中PM2.5主要贡献源.基于受体组分特征的聚类分析可见,武汉市8个站点可分为3类:其中汉阳月湖、灰霾超站、东湖梨园和黄陂区站为一类,主要特征是各站点组分浓度均较低;沌口新区与青山钢花为一类,NO3-和NH4+组分浓度较高;东湖高新与吴家山为一类,该两个站点不仅工业源污染较重,机动车及扬尘污染也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2.
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武汉市为例,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角度构建了四级“两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十年武汉生态综合指数(ECI)持续稳健增长,但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均衡,各具体指标发展差异显著,因此系统协调性是今后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应关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3.
汉江流域资源开发型产业发展刍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汉江流域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与过渡地带,经济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重要的待开发区域之一,也是需以资源市场导向开发先行的区域。其资源开发型产业的发展,宜突出优势资源利用,进行系统综合开发,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实施集约规模经营,原料商品生产相对分散以物尽其用和加快山区农村脱贫致富,资源加工工业发展适度集中以构筑起规模经济效益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4.
武汉市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耕地非农化现象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根据武汉市1988-200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详查数据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88-2002年武市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面积16394.57hm^2,占耕地资源减少面积的48.75%,耕地非农化成为耕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②近年来城市非农建设基本上是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以灌溉水田和菜地为主。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在加快。④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集中颁在城市主城区的新区及城郊区。⑤耕地非农人的区域指向性变化明显,主城区扩展的建设用地主要以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居民点用地为主,城郊区以交通用地及工矿用地为主。  相似文献   
135.
利用耦合了污染源在线追踪模块的化学传输模式NAQPMS (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System),结合地面细颗粒物(PM2.5)的小时观测数据,模拟了2014年1、4、7、10月4个月份武汉地区PM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量化了本地、武汉城市圈及远距离地区对武汉PM2.5浓度贡献.研究发现,2014年武汉市PM2.5年均浓度为85.3 μg·m-3,污染天(PM2.5日均值≥75 μg·m-3)占全年总天数的47.9%.细颗粒物的月均值呈现出季节性特征,即冬季污染最为严峻,1月均值为199.1 μg·m-3,PM2.5浓度超标持续一整月;夏季空气质量最好,春秋介于两者之间.模拟的PM2.5平均浓度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城区高,郊区低"的分布态势.污染物区域来源解析发现,武汉市本地排放源贡献在1月最低,为34.1%,表明外来源贡献对长期灰霾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7月本地源影响最显著(65.7%),和毗邻城市源(23.1%)一起成为夏季污染物的主要来源.4月和10月本地排放贡献比分别为49.1%和42.1%.4个月份,武汉城市圈对该市PM2.5浓度的贡献差异不大,范围在20.8%~24.1%.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远距离传输贡献率趋势与本地来源相反,占10.6%~35.3%.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气团跨界输送对武汉不同季节PM2.5浓度有重要贡献.在冬季大范围污染背景下,污染物区域大范围协同控制才能有效减缓武汉PM2.5污染问题;而夏季对本地及近周边城市的减排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武汉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36.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城市水环境破坏严重.政府部门曾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环境,但并未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由于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科技部在武汉市汉阳区启动"水专项"寻求有效的治理模式.由于采用新的制度安排,注重科学技术与管理制度的结合,明显改善了汉阳地区的水环境."武汉水专项"的试验显示出市场机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这类公益项目中同样是有效率的.构建更加有效的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构建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的核心是在确保水环境改善的公共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水环境治理投入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城市水环境治理可以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和丰厚盈利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37.
武汉市外部空间形态分形特征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要素自组织演变的外在表现,合理的外部空间形态有利于城市组成要素及其资源环境的稳定发展。空间形态的分维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有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分维数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武汉市建国以来不同时段的城市外部形态为例,在GIS环境下研究外部形态信息图谱,提取各时期的分维数和人口、面积的统计数据,经拟合发现城市规模与外部形态分维数有密切的函数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态描述函数”,提出在城市发展时期,分维数可作为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的指示器,来预测城市空间扩展和演变的程度,以及利用分维数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可以深入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机理。  相似文献   
138.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定量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研究了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定量方法,对武汉市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了武汉市森林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为森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9.
武汉经济协作区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经济协作区的概念,分析了武汉经济协作区的组成、区位优势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武汉经济协作区的必然趋势。从协作区内城市体系的角度,就协作区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市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武汉经济协作区发展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经济协作区经济发展主要对策:强化武汉市在经济协作区中的中心城市的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原则,加快协作区资产重组步骤,  相似文献   
140.
基于RS和GIS的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宁龙梅  王学雷 《生态环境》2006,15(3):637-640
以武汉市为例,利用从1996年和2001年TM数据中获取的景观数据,估算了武汉市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了景观之间的转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中水域景观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系数最大,达到2.869;研究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变化不大,2001年比1996年只下降了3688.79万元,但各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变动很大,其中库塘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2.38亿元,河流的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2.33亿元,其变化率分别达到40.74%和-9.16%;由于河湖被占用所造成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到9891.68万元,城市建设占用其它景观类型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到9908.37万元,这说明建设用地的发展对其他自然景观占用已经影响到了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