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11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6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5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and two forms of emotional association: attachment to place and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This relationship is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farmers' management of native vegetation on their properties. A postal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extent to which farmers felt connected to nature and to their property. The survey also measured vegetation management behaviours and associated valued outcomes. A total of 141 farmers in northwest Victoria, Australia, completed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vegetation protection behaviours increased with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CNS), although CNS accounted for only a modest amount of the variation in behaviour. Place attachment was not related to management behaviours.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NS and management behaviour was mediated by importance given to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vegetation management. The findings lend weight to studies show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NS and more simple conservation behaviours (e.g. recycling). The findings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frameworks suggesting that emotional association with nature leads to an expanded sense of self and greater valuing of non-human species, and so to pro-environment behaviour. This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a range of instrumental and more a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conservation behaviours.  相似文献   
452.
“近自然林业”经营法在杉木人工幼林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1994年起,将“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方式应用于杉木人工林的经营中。5a的试验结果表明:与采用常规方法经营杉木相比无论是平均胸高、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且立地条件越差增长的幅度越大。用近自然林业经营法经营杉木人工幼林,土壤肥力也得到了维护和提高,表现在土壤生物活性加强,土壤养分增加,交换性能改善,加速了养分的循环和累积。  相似文献   
453.
韩智勇  刘丹  李启彬  芦垒 《四川环境》2008,27(1):116-119
通过对风水理论中关于选址要素的科学阐述,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风水选址和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共通与不同之处,并根据风水理论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提出了在填埋场选址过程中,应该融入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整体系统;以人为本,和谐构建等原则。  相似文献   
454.
论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监测的性质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我国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持工作--"三同时"验收监测,分析论述了"三同时"验收监测的性质与作用.  相似文献   
455.
为了增强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间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基于“理想参照系和关键指标”的理念,提出量化关键指标阈值和生态系统质量的算法,并以额尔古纳、辉河和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具体的评估工作。研究发现:(1)额尔古纳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指数(84.59)显著高于辉河(69.26)和锡林郭勒保护区(63.41)。(2)三个保护区不同功能区间的生态系统质量指数无显著差异。(3)2000—2018年,额尔古纳和锡林郭勒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辉河保护区无明显变化。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能科学、快速地评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现状及变化,可量化其恢复潜力,并能实现评估结果间的比较,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