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1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21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2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114篇 |
综合类 | 529篇 |
基础理论 | 170篇 |
污染及防治 | 51篇 |
评价与监测 | 65篇 |
社会与环境 | 33篇 |
灾害及防治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模拟酸雨对木兰科树种叶片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酸雨对森林、水体和农田等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关于木本园林植物的伤害机理及抗性机制没有得到澄清,尤其是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少。采用盆栽法,以木兰科(Magnoliaceae)树种抗酸性强的阔瓣含笑(Michelia platypetala)和抗酸性弱的红花木莲(Manglieta insignis)为试材,研究了不同pH值模拟酸雨处理对叶片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酸雨pH值的下降,两树种叶片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下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趋势不一致,阔瓣含笑一直呈上升趋势,红花木莲则先上升后下降。此外,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上升,丙二醛(MDA)含量和膜透性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O2?·产生速率与MDA和膜透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抗氧化酶SOD,GR和抗氧化剂ASA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酸雨降低了植物体防御活性氧伤害有关的酶系统和非酶系统抗性能力,提高了体内活性氧含量,膜脂过氧化加剧。与红花木莲相比,阔瓣含笑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结果从自由基的产生及清除的角度,探讨木本园林植物的伤害机理以及抗性机制,也为该类园林树种在江南城市中的选择提供一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3.
The impact of 2 × CO2 driven climate change on radial growth of boreal tree species Pinus banksiana Lamb., Populus tremuloides Michx. and Picea mariana (Mill.) BSP growing in the Duck Mountain Provincial Forest of Manitoba (DMPF), Canada, is simulated using empirical and process-based model approaches. First,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wth and climate are developed. Stepwise multiple-regression models are conducted between tree-ring growth increments (TRGI) and monthly drought,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series. Predictive skills are tested using a calibration–verification scheme. Th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s are then transferred to climates driven by 1× and 2 × CO2 scenarios using outputs from the Canadian second-generation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Second, empirical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process-based projection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llocated to stem development (NPPs). At the finest scale, a leaf-level model of photosynthesis is used to simulate canopy properties per spec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variability in radiation, temperature and vapour pressure deficit. Then, a top-down plot-level model of forest productivity is used to simulate landscape-level productivity by capturing the between-stand variability in forest cove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ed TRGI from the empirical models account for up to 56.3% of the variance in the observed TRGI over the period 1912–1999. Under a 2 × CO2 scenario, the predicted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is a radial growth decline for all three species under study. However, projections obtained from the process-based model suggest that an increasing growing season length in a changing climate could counteract and potentially overwhelm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increased drought stress.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RGI and NPPs simulations likely resulted, among others, from assumptions about soil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from calibration of variables affecting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n attempt was therefore made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modelling approaches by using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as TRGI predictors.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manner are similar to those obtained using climate variables, and suggest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creasing growing season length would be counteracted by increasing summer temperatures. Notwithstanding uncertainties in these simulations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 feedback from disturbance regimes, phenology of species, and uncertainties in future CO2 emissions), a decrease in forest productivity with climate chang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lausible scenario in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planning of the DMPF. 相似文献
994.
胡元庆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2):26-29
利用1998年到2006年长沙对外贸易的数据分析了长沙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结果表明长沙近几年对外贸易总体上呈不断增长趋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对外贸易推动了长沙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升,但长沙对外贸易的规模偏小、增长速度偏低、对长沙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长沙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其外贸发展情况必然带有整个中西部地区外贸的一些共性,对其他中部地区外贸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表2,参5.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探讨了灌溉水源限定条件下,农田灌溉时量优化计算方法,并以河北省运东地区3种主要作物为例进行了系统演算。从计算结果及其分析看,时量优化的经济效益明显,时量优化模型作为一种计算方法亦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试验场实采道路载荷谱,通过虚拟迭代技术修正台架试验动力学模型,从而实现多系统的“整车级”道路模拟试验的方法。方法 围绕台架关联试验场坏路,基于累积损伤模型、四点雨流计数法和模态分析展开研究,通过道路载荷谱的采集,预处理、压缩,在台架上复现零部件于整车上的运动姿态、失效形式与模态振型。最终完成以整车道路载荷谱为期望信号的台架迭代,以虚拟迭代为指导的模型修正,建立车辆道路时序信号与试验台架加载谱的相关性转化映射关系,执行基于液压伺服七轴试验台的多轴耐久试验,并实现以计算机模态分析、疲劳分析为指导的联合验证。结果 各零部件的试验结果为合格,与试验场一致。实现了多系统的同时验证,准确复现待测系统的运动姿态、失效形式及模态信号。结论 该试验方法建立起了整车级道路模拟试验标准,即通过虚拟迭代试验技术调整台架试验的动力学模型,为多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迭代不收敛的情况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8.
江苏省春季连阴雨和太平洋海温的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平洋海温和江苏省春季连阴雨进行相关普查,通过非线性最优化因子处理方法对太平洋海温因子进行变换,确定高相关区。结果表明:江苏春季连阴雨的发生与太平洋海温的变化显著相关,从相关区域的大小看,下半年各海区温度变化与江苏次年春季连阴雨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苏南和江淮地区的显著性要优于淮北;而从海区的位置上看,淮北连阴雨的相关海区在冬春季主要集中在高纬地区,夏季在低纬地区;其它地区的相关海区则从春季开始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过渡。通过t检验分析了ENSO现象对当年和次年的江苏省春季连阴雨发生的次数的影响,发现EI Nino事件对当年和次年的江苏春季连阴雨发生次数均呈正效应,La Nina事件对当年江苏春季连阴雨无显著影响,与次年的春季连阴雨呈负效应。 相似文献
999.
江苏省近47年来的梅雨特征及灾害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江苏省气象台1954~2000年的梅雨期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的梅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7年来江苏省梅雨量年际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少雨和多雨两个阶段;梅雨的区域分布特征是苏南及沿江地带梅雨量的年波动不及淮北地区;各年份梅雨持续的天数相差极为悬殊,而其降水极值除个别年份外大多低于800mm;梅雨量的丰歉常常决定了江苏省的旱涝总趋势,特别的丰梅年和枯梅年对江苏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草地既是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维系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资源,准确估算本区域的产草量,可为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论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获得不同分辨率的NDVI、EVI和NPP产品,结合三江源区监测点的产草量地面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多种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利用择优选取的估产模型进行区域适用性评价和模型反演,研究三江源区产草量在2006—2015年的时空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D17A2H NPP的一元线性模型的估算精度相对较高,三江源区的产草量(单产)呈东多西少、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点。2006—2013年的产草量(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的产草量(总量)达到3 869.43×104 t,产草量(总量)自2014年开始降低,2015产草量(总量)为2 069.07×104 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