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7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8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reer backgrounds of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s (EPBs) in China and explains the appointment patterns of Chinese EPB bureaucrats. Using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of provincial EPB heads and drawing on fieldwork conducted in Shanxi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finds that only one-fourth of the provincial EPB heads were promoted through the bureau ranks within the EPBs, while the remaining three-fourths were appointed from positions outside the environment field. Further, nearly all EPB head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nd associated networks can be clearly categorized as environmental, business, provincial government, or local government oriented. This paper delineates these four types of Chinese EPB leaders and explains why an awareness of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tection in China.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inferring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 province's EPB leadership, the implementation capacities of provincial EPBs, and the appointment preferences of provincial leaders.  相似文献   
42.
郜涛  谢绍东  薄宇  赵越 《环境科学》2010,31(3):560-565
为辨识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相同的区域,筛选监测网络中表征冗余信息的监测点,使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分别对北京市PM10和SO2监测网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获得北京市PM10和SO2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M10浓度春季最高,夏季较低;SO2浓度冬季最高,夏季较低.采用正矩阵分解法对PM10监测网络解析出3个因子,对应北京市PM10污染变化特征相同的3个区域,分别为区域1代表监测点为车公庄与石景山古城,区域2代表监测点为位于城东的前门、天坛、农展馆与奥体中心,区域3代表监测点定陵.结果表明区域2监测点密度较大,存在表征冗余信息的监测点,可以考虑撤销或迁移部分监测点.对SO2监测网络解析出6个因子,分别对应北京市SO2污染变化特征相同的6个区域,代表监测点位分别为定陵、古城、东四、奥体中心、农展馆与天坛和前门与车公庄.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PM10和SO2监测网络都存在冗余信息的监测点,可以根据分区结果考虑撤销或者迁移部分监测点,优化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43.
矿井通风网络数据可靠性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时,由于受环境的温度、湿度、压力传递存在时间差以及测点处标高不准确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实测数据,计算所得矿井巷道基础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常用的测量数据检验方法只能对若干条通路进行闭合回路检验,而不能对全矿井通风网络基础参数进行可靠性检验。本文中所介绍的检验方法将风网基础数据输入通风网络解算软件,以实测风量和经过计算所得巷道风阻为基准,实测风量为目标条件,进行计算机通风网络模拟,对全矿井巷道风阻进行连续的优化调整,使通风网络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定各巷道风量基本符合,从而实现全矿井风网基础数据的可靠性检验。该方法在某矿进行了实际应用,实践证明此方法科学、准确的获得了全矿巷道风阻参数,为矿井的通风改造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4.
将复杂网络相关理论方法引入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失效因素的分析中。选取引起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节点,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边,建立网络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节点的度分布近似具有幂律的特性,幂指数为1.76;通过节点度的分析,确定出管道附属设备、用户设施失效、第三方影响破坏等因素为引起输配系统失效的主要原因,与引起燃气事故的统计分析资料基本相符合。这为确定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关键失效因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5.
遥感技术在湖泊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点,是实现宏观、快速、连续、动态地监测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已成为湖泊环境动态变化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湖泊水质遥感监测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选择遥感波段数据与地面实测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实现的.在运用遥感技术对湖泊进行水质监测的方法中有传统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神经网络模型有较强的水质识别的容错性,水质状况识别的可信度.今后,神经网络模型、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及RS与GIS、GPS的结合运用等将是遥感技术在此领域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6.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and modell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rd bottom benthic communities in the Lagoon of Venice, and used the model to derive functional response of these communities to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47.
概述了人工智能及其 2个主要分支 (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 ) ,讨论了遗传算法与专家系统集成以及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专家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和集成方法 ,分别介绍了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在塑性加工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48.
活性污泥系统动力学模拟方法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活性污泥法的应用现状和污水中氮磷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使得传统数学模型已满足不了目前的要求,需要对活性污泥系统复杂的动力学规律进行有效模拟。文章在综合分析活性污泥动态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3种占主流地位的模型: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混合模型。这3种模型在污水处理的设计、运行控制和工艺优化等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9.
有效生态网络构建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生态节点的内涵解析,建立了"资源型战略点—结构型战略点—结构型薄弱点"的多层级生态节点识别体系,利用金坛区2015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POI数据等,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构建了金坛区层级生态网络,并采用表征网络拓扑结构和节点效用性等指标,定量评价生态节点优化前后的生态网络性能,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多层级生态网络在节点效用、网络整体性能上显著优于一般网络,且在复杂生态水网区域具有较强适用性;(2)金坛区现状生态网络分布不均匀,生态节点布局亟待优化,经优化节点覆盖率提升了17.70%,节点分布均匀度降低45.45%,平均聚类系数提升了87.36%;(3)多层级生态节点体系具有实践应用性,应针对不同类型生态节点采取差别化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0.
Streams, riparian areas, floodplains, alluvial aquifers, and downstream waters (e.g., large rivers, lakes, and oceans) are interconnected by longitudinal, lateral, and vertical fluxes of water, other materials, and energy. Collectively, these interconnected waters are called fluvial hydrosystems.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nectivity within fluvial hydrosystems is created by the transport of nonliving materials (e.g., water, sediment, nutrients, and contaminants) which either do or do not chemically chang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onnections, respectively). A substantial body of evidence unequivocally demonstrates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nectivity between streams and riparian wetlands and downstream waters. Streams and riparian wetlands are structurally connected to downstream waters through the network of continuous channels and floodplain form that make these systems physically contiguous, and the very existence of these structures provides strong geomorphologic evidence for connectivity. Func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streams and riparian wetlands and their downstream waters vary geographically and over time, based on proximity, relative size, environmental setting, material disparity, and intervening unit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dynamic nature of connections among fluvial hydrosystem units, a complete accounting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nection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to downstream waters should aggregate over multiple years to dec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