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33篇 |
免费 | 6949篇 |
国内免费 | 5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367篇 |
废物处理 | 507篇 |
环保管理 | 6822篇 |
综合类 | 19297篇 |
基础理论 | 4412篇 |
环境理论 | 61篇 |
污染及防治 | 2796篇 |
评价与监测 | 1824篇 |
社会与环境 | 3147篇 |
灾害及防治 | 209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4篇 |
2024年 | 852篇 |
2023年 | 1131篇 |
2022年 | 1266篇 |
2021年 | 1467篇 |
2020年 | 1485篇 |
2019年 | 1296篇 |
2018年 | 1144篇 |
2017年 | 1587篇 |
2016年 | 1632篇 |
2015年 | 1561篇 |
2014年 | 1574篇 |
2013年 | 2040篇 |
2012年 | 2466篇 |
2011年 | 2564篇 |
2010年 | 1857篇 |
2009年 | 1912篇 |
2008年 | 1529篇 |
2007年 | 2274篇 |
2006年 | 2288篇 |
2005年 | 1919篇 |
2004年 | 1626篇 |
2003年 | 1664篇 |
2002年 | 1392篇 |
2001年 | 1184篇 |
2000年 | 1076篇 |
1999年 | 1044篇 |
1998年 | 734篇 |
1997年 | 592篇 |
1996年 | 478篇 |
1995年 | 423篇 |
1994年 | 392篇 |
1993年 | 352篇 |
1992年 | 254篇 |
1991年 | 182篇 |
1990年 | 131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81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57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33篇 |
1977年 | 28篇 |
1973年 | 21篇 |
1971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调查研究。共采集到螺类4科5属6种,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次优种为长角涵螺。阳澄湖螺类平均密度为220±47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331±469 g/m2,螺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年际和季节间均无明显差异,但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密度在东湖区和中华绒螯蟹围网养殖区较大、西湖区最小,生物量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铜锈环棱螺密度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长角涵螺密度东湖区最高、围网养殖区次之、入湖河流及其它湖区极低。中华绒螯蟹养殖未导致围网养殖区螺类数量下降,螺类(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投放可能是该区螺类密度、生物量及铜锈环棱螺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深是影响螺类群落整体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铜锈环棱螺主要分布在叶绿素a较高的水域,而长角涵螺和纹沼螺则主要分布在透明度较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952.
为了对2008年低温雨雪期间气象条件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影响给出定量评估,运用天气分析及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低温雨雪冰冻期间武汉市主要气候特征,利用2008年初持续低温雨雪期间武汉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包括公交车、轮渡、汽渡)逐日停运数据,定义了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城市公共交通影响度,通过统计分析,找到了关键气象因子、关键期和低温临界指标,建立了气象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在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中,初发时期是公共交通影响的关键时期之一,影响度与积雪深度关系最密切,在公交车、轮渡、汽渡3种交通工具中,公交车影响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最密切,对武汉城市公交车造成明显影响的临界气温是17℃。该结论在实际的气象灾害评估业务工作中进行了运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53.
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土地整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显著,对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意义重大。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在界定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内涵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物元分析法建立了物元评价模型,并以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物元评价模型适合用于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综合评价显示永康市石柱镇项目总体绩效水平为“较差”,绩效值为0.014 4。单指标评价显示:该项目只有4个指标绩效水平达到“良好及以上”,1个指标处于“一般”,其他的都处于“较差”水平;研究项目区的绩效水平主要受耕地面积增加率、土地利用提高率等9个因素影响。永康市在今后的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中应该针对这些绩效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改善项目的整体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95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桂林漓江由于上游森林遭受破坏出现水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趋势。地表热场的时空变化直接影响森林蒸散及水文效应。因此,对漓江上游1989~2006年5景TM/ETM+卫星图像,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提出归一化温度使不同时相地表热场具有可比性,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热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地表温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植被覆盖度很高或很低时,这种影响相对变弱;在时间上,漓江上游1989~2000年植被中、高度覆盖面积从96.1%逐年下降到65.9%,导致归一化地表温度数值较高的像元比例相应增加;2000~2006年植被中、高度覆盖面积逐渐恢复上升到90.8%,但仍略低于1989年,使得归一化地表温度数值较高的像元比例相应减少。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地降低漓江上游地表温度 相似文献
955.
基于EFDC和WASP模型的突发水污染事故影响的预测预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突发水污染事故频发。长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其水质安全受到沿江众多化工企业可能突发污染事故的威胁。因此,开展南京化工园突发水污染事故影响的预测预警研究意义重大。基于EFDC和WASP模型,建立了南京化工园突发水污染事故影响的预测模型,并以龙翔甲苯罐区泄漏为例进行了事故情景模拟。研究表明:所建的预测模型能够对南京化工园突发水污染事故后污染物的水环境行为进行快速的模拟和预测,并且能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层上以动画的形式实时展示事故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可以为南京化工园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预警应急提供决策依据;基于EFDC构建的二维水动力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区的水动力情况;事故情景中排放的甲苯在研究江段能够较快地稀释扩散,挥发作用对甲苯的衰减过程影响显著,平水期比枯水期更有利于水体中甲苯的衰减 相似文献
956.
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内在协调性是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国民生计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对城市化概念与内涵的认知--城市化是一个“人口 经济 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并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层级结构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 城市化总量时序演变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存在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放增长的内在特征;② 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城市化导向型向经济城市化导向型转变的过程;③ 城市化相关系数的时序演变与人口城市化集聚程度>空间城市化集聚程度>经济城市化集聚程度的演变趋势密切相关,表明综合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地域协调性最高,而与经济的最低;④ 城市化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时序演变具有首位度城市层级结构、城市层级结构动态演变,以及城市化地域协调性不强等特征;最后就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湖北省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57.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沙市南郊山地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地、苗圃地、坡耕地)研究了城乡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1~0.05 mm和<0.001 mm两个粒级范围内,土壤质地以重壤土和轻粘土为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减弱,土壤砂粒(1.0~0.05 mm)、土壤粉粒(0.05~0.01 mm)百分率逐渐下降,<0.01 mm的土壤物理性粘粒百分率增加。自然、半自然状态利用方式的林地(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普遍较高,土壤密度低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地,而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含量普遍高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地 相似文献
958.
不同分析方法测定结果间的比较,或者说如何判断两种分析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是检测实验室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应用场景包括方法标准验证实验、新方法与经典方法间的比对,特别是在缺少标准样品、测试数据不满足t值检验的条件下,选用合适的判据尤其重要。以采用单波长激发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品中Cd、As、Pb、Cu、Zn、Ni、Cr、Co、V、Mn、Mo、Sb等重金属含量所得数据为例,探讨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168—2020)附录B中规定的\"数据对t值检验法\"的不足及改进办法,即用数据对相对偏差和再现性限合格率作为判据,判断分析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对一组验证样品分别用两种分析方法进行了测定,在数据对t值检验的基础上,取各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与相关限值进行比较,或者取两者的差值与基准分析方法标准规定的再现性限进行比较,利用合格率大小协助判断了两分析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符合日常质控技术规范中关于精密度的规定,实用性强,是一条将数理统计原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合理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59.
黔西北土法炼锌矿区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黔西北土法炼锌四个矿区周围的土壤和植物(蔬菜和作物等)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壤和植物重金属(Zn、Cd、Pb、Cu和As)污染现状进行了监测与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四个土法炼锌矿区除野马川的土壤属于中度污染外,其余全部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并且Cd是每个矿区的主要污染元素;土法炼锌矿区周围的蔬菜已全部受到严重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在10.83~40.67之间,属于重度污染,蔬菜污染主要以Cd为主,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54倍;矿区周围其他植物如土豆、玉米和绿肥等中的重金属亦严重超标,主要以Pb污染为主,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366.75倍.说明矿区土壤中种植作物的生长及食用安全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的严重影响,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960.
长江流域冬季农业主要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带,增加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是提高我国油料供给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该区域,油菜籽和小麦是最主要的冬季农作物,也是具备耕地竞争关系的2种主要作物。在对长江流域这两种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耕地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与结果,对油菜籽和冬小麦的耕地竞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单产、收购价格、机械化水平、劳动力价格及国家政策;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是提高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成为影响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国家补贴的影响作用不大。另外,结论也表明长江流域存在很大的油菜籽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