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8篇 |
免费 | 225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0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462篇 |
综合类 | 641篇 |
基础理论 | 788篇 |
污染及防治 | 89篇 |
评价与监测 | 74篇 |
社会与环境 | 437篇 |
灾害及防治 | 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The increasing use of the landscape by humans has led to important diminutions of natural surfaces. The remaining patches
of wild habitat are small and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among a matrix of inhospitable land-uses. This habitat fragmentation,
by disabling population movements and stopping their spread to new habitats, is a major threat to the survival of numerous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We developed a general model, adaptable for specific species, capable of identifying suitable habitat
patches within fragmented landscapes and investigating the capacity of populations to move between these patches. This approach
combines GIS analysis of a landscape, with spatial dynamic modeling. Suitable habitat is identified using a threshold area
to perimeter ratio. Potential movement pathways of species between habitat patches are modeled using a cellular automaton.
Habitat connectivity is estimated by overlaying habitat patches with movement pathways. The maximum potential population is
calculated within and between connected habitat patches and potential risk of inbreeding within meta-populations is considered.
The model was tested on a sample map and applied to scenario maps of predicted land-use change in the Peoria Tri-county region
(IL). It (1) showed area of natural area alone was insufficient to estimate the consequences on animal populations; (2) underscored
the necessity to use approaches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land-use change spatially through the landscape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species-specific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and (3) highlighted the model's potential utility as an indicator
of species likelihood to be affected negatively by land-use scenarios and therefore requiring detailed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32.
太湖和巢湖夏季蓝藻水华期间产毒微囊藻和非产毒微囊藻种群丰度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太湖和巢湖水体中产毒微囊藻和总微囊藻种群丰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分别以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基因家族成员mcyD和小核糖体16S rDNA序列构建定量PCR标准曲线,研究产毒微囊藻和总微囊藻种群丰度.结果表明:太湖和巢湖微囊藻种群由产毒微囊藻和非产毒微囊藻组成;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微囊藻种群组成及其丰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太湖产毒微囊藻种群丰度为9.89×104~4.51×106 copies mL-1,产毒微囊藻占总微囊藻种群的比例为20.5%~38.1%;巢湖产毒微囊藻种群丰度为4.12×104~5.44×106 copies mL-1,其占总微囊藻种群的比例为8.4%~96.6%.总的来说,富营养化严重的湖区总微囊藻和产毒微囊藻种群丰度较高,产毒微囊藻占总微囊藻种群的比例也较高.图7表3参29 相似文献
33.
Species composition of fishes was studied in rivers (capture sites) inhabited by the riffle minnow. In some localities, this species proved to occupy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ichthyofauna, being obviously dominant. In small rivers, 16 species were caught together with it, including seven species regularly occurring in catche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riffle minnow showed a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at of the gudgeon (0.568) and a non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0.399) with that of the bleak.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riffle minnow are determined mainly by natural intraspecific mechanisms rather than by water quality, which has changed only slightly in the rivers studied. 相似文献
34.
Data on the existence of a specific system regulating the growth, size, and structure of enterobacterial populations are first summarized in terms of the chemical ecology concept formulated by S.S. Shvarts. The role of this system in transgene functioning is described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lux operon integrat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A relatively simple test for estimating such interactions is proposed.Translated from Ekologiya, No. 2, 2005, pp. 91–96.Original Russian Text Copyright © 2005 by Pshenichnov, Maslennikova, Nikitina. 相似文献
35.
邓金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143-150
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特征,通过构造一个包含城镇和农村经济产出的社会福利函数来分析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并基于中国城镇化发展实际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统计中国1997—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测度城乡收入差距并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回归分析与检验。静态研究发现政府主导和人口流动显著地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二者的交互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确具有收敛效应,即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政府主导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贡献会降低,同样随着政府主导的提升也会降低人口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贡献,这种影响关系在分区域的回归中依然成立,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动态研究发现全国和分区域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正向路径依赖特征,全国层面政府主导显著地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人口流动及其与政府主导的交互项则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分区域来看政府主导和人口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应设置单一的政策目标,需要建立多方面的政策配套体系,逐步矫正政府主导型经济中造成的政府职能异化,精准识别地方财政收支量的规模和结构条件,扩大涉农业务投资的规模,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藩篱,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的非农化就业和城镇化迁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最终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性制度安排,旨在加强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供给,实现城乡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36.
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1)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土地后备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解剖了土壤肥力演化机制和土壤资源保护的关系,介绍了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7.
关于中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国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1):18-22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问题也就是生存空间问题,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历来受学术界的注目。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曾主持了一项大型的发展中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的研究,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也主持了一项大型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相应地还有一系列有关中国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探讨。本文从中国人地关系变化的角度介入这一讨论,分析中国远期的土地资源是否超载的问题。 相似文献
38.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正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2):12-17
有限的资源不能支撑无限增加的人口,面对高速增长的人口,人们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认识。本文分析了人口增长与食物供给,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阐述了最大人口容量及经济最优人口计算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基本;提出我国必须坚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9.
杨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3):32-37
1993年上海人口自然变动在全国率先进入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0.78‰,并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这是长期以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中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除了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的数量外,还要调节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不断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平衡、资源利用等方面达到协调发展。由负增长引发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程度加剧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0.
我国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人口增长的不同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人口障碍,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人口增长方式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