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63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近年来,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强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问题初步得到缓解.为了深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落实精准治污,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有毒有毒大气污染物的环境管理,开展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先控制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的研究.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建立备选名单;针对备选名单中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危害信息收集,采用两步筛选法,以危害筛选指标、暴露筛选指标、持久性/生物蓄积性筛选指标共包含10项内容进行赋分求和,筛选出高分值的污染物建立候选名单;在候选名单基础上,从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监测方法三方面进行筛选,形成优控名录.筛选形成的优控名录包括苯、环氧乙烷、二英类、砷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甲醛、氯乙烯、三氯乙烯、1,2-二氯丙烷、氯甲基甲醚、铍及其化合物、三氯甲烷在内的12种(类)污染物,可为“十四五”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环境管理及今后京津冀优控名录的公布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2.
升金湖水体优先污染物筛选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保护升金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生态环境,以7大类168种人类化学品为靶向分析目标物,研究其在升金湖水体中的赋存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O)、综合化合物持久性(P)和生物积累性(B)等毒害性评价指标以及生态风险(E)和人体健康风险(H)等毒性参数,采用综合评分法筛选识别升金湖水体优先污染物,构建升金湖水体优控清单,评价升金湖优先污染物水环境生态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升金湖水体7大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邻-苯二甲酸酯(PAEs)、抗生素(ANTs)以及金属元素(HMs)]污染普遍,其中上湖污染负荷高于中湖和下湖,呈现坝前蓄积现象.以污染物类别计,综合评分法优先污染物筛选结果显示升金湖水体检出化学品优先级顺序为:PAEs > OCPs > HMs > PCBs > PAHs > VOCs > ANTs.高优先级污染物清单中综合得分最高的10种化合物包括: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MP)、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PCB138、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NP)、七氯(HC)、p,p''-滴滴涕(DDT)、钡(Ba)、环氧七氯(HCE)和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P).升金湖水体优先污染物生态风险商(RQ)为4.3~15.9,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且上湖区风险高于中、下湖区.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表明,HMs的非致癌风险最大(风险指数HI>1),其次为PAEs和OCPs,优先污染物通过饮水和皮肤接触途径暴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致癌风险(人体终生致癌风险ILCR<10-6)可以忽略.本研究优化基于环境监测数据建立的优先污染物综合评分法,全面考虑了化学品毒害特性、生态及人体健康暴露风险(OPBEH),为开展广泛的湖泊流域水环境优先污染物筛选提供统一的方法学指导,并为建立相应湖泊流域优控清单,制定优先污染物排放和管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优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优先性问题,并建立了优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理想解法的综合决策方法实现水源地优先性排序.利用优先控制指标以及指标与工程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各水源地工程建设的优先次序.应用案例显示,华北平原9大水源地污染防治可按I期和II期分期进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废集中处置利用率、林木覆盖率、地下水固有脆弱性4个指标,在各水源地工程建设的优先次序确定过程中出现最为频繁,体现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新《环境保护法》与原《环境保护法》相比具有诸多亮点,如体现和贯彻了"保护优先"的理念,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规定了按日处罚制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新《环境保护法》仍属管理法而非权利法、没有触及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缺乏合理协调、立法技术不够完善等。今后《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应注重从管理法向权利法转变、强化地方监管和建立区域性监管、协调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5.
江苏沿海化工区环境风险分级及优先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苏沿海40家化工园区为例,综合考虑化工园区评价单元与环境风险区域性、系统性和行业性特征,构建了包括风险源、控制机制、风险受体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的环境风险分级综合模型,提出以指标贡献率作为优先管理策略的半定量筛选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共有江苏响水陈家港化工集中区、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如皋精细化学工业园等7个高风险园区,其风险产生与园区产业结构、园区地理布局紧密相关.根据指标贡献度将7个高风险化工园区划分为两类化工园区:一类是以受体敏感性为主控风险因素的化工园区;一类以风险源以及风险控制为主控因素的化工园区.针对这两类化工园区,分别从环境监管、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化工企业数量总量控制、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等方面提出优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6.
驯化活性污泥降解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研究利用驯化活性污泥生物降解3种邻苯二甲酸酯,即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二丁酯和二辛酯。结果表明;侧链较短的DMP和DBP能被较快地降解,分别在3d和8d内被降解90%,但DOP的降解速率较慢;3种PAES的生物降妥过程均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描述,且实验测得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能与相应酯类的二级水解常数较好地关联。  相似文献   
77.
我国5种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Pb,Hg,Cd,Cr,As及其化合物)排放量大,不仅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极大威胁人体健康,亟待完善污染防治政策。本文分析了排放这5种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的重点行业,然后基于行业分析结果,提出我国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的优先控制政策,为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具体建议如下:第一,优先控制5种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第二,制定重金属类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三,放源分类管理;第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第五,提升监管能力;第六,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78.
为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渗漏诊断能力,采用基于模糊相似优先比的漏损判别方法实现供水管网漏损定位及漏损程度的同步诊断。通过MATLAB软件调用最新版EPANET V2.2建立供水管网模型,在管段中间加入扩散器模拟单次渗漏事件,通过更改扩散器系数实现渗漏量的控制;基于压力驱动水力分析得到各节点压力变化,遍历模拟各管段漏损后,通过建立节点压力灵敏度矩阵,采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监测点布置;在此基础上,在易渗漏管段模拟产生不同渗漏级别的渗漏事件,以监测点压力变化值构建源范例库,在熵权法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方法同步诊断渗漏位置及渗漏程度。以某一实际管网为例,模拟产生50例历史渗漏事件,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同步诊断新渗漏事件的渗漏位置及渗漏程度,并对比3种权重方法。结果表明: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可有效地实现渗漏定位与渗漏程度的同步诊断。  相似文献   
79.
以现代住区人居生态环境的要求和前人研究为基础,立足于以人为本和便于实际评估工作的开展,综合考虑人居生态环境健康、舒适的特点,在类比众多评价方法和参考国内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某一大型房地产项目的生态宜居性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完善、充实中国房地产项目的生态宜居性评价体系和方法,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has developed guidelines that enable the assessment of extinction risk at a regional scale. We used these guidelines to assess the extinction risk of birds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comparison with an existing assessment of conservation status. Sixty-four species were categorized as regionally threatened, of which 12 were critically endangered. The categorizations of the 223 species assessed agreed broadly with those from the existing U.K. system, which considers more than extinction risk, thus giving a more complete assessment of conservation status. There was, however, a tendency for the IUCN process to give higher risk status to edge-of-range species (some of which are relatively recent colonists considered of comparatively low conservation concern) and low status to those that have declined substantially but remain common (such as many farmland birds, the focus of considerable conservation effort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final red list depended heavily on the subjective decisions made during the assessment process.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uidelines could have resulted in as many as 19 or as few as 6 species being list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We recommend the revision of the IUCN guidelines to reduce this subjectivity, in particular with respect to the effect of extralimital populations on the likelihood of regional extinction, and hence the potential for variation in the manner of application between regional red-list assessors. Preventing extinction does not have to be the principal driving force behind conservation action at a regional scale if the continuance of a species is safeguarded in other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