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31.
不同蓝藻种类形成水华的条件不尽相同,因此,蓝藻水华过程中常出现不同优势种群的演替,增加了蓝藻水华生态效应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然而,关于蓝藻水华过程中优势种群内部的演替模式、生态效应及其驱动因素,尚未受到足够关注.因此,于2018年4月至9月对重庆市内饮用水源地南彭水库进行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和水环境监测分析.结果表明:①南彭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59属108种,其中优势种4门13种,以拉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优势度最高,其次为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② 5月和7月分别出现蓝藻密度峰值,此时水华优势类群分别以假鱼腥藻和拟柱孢藻为主,且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其它月份;③ NMDS结果显示拟柱孢藻和假鱼腥藻与周边浮游植物群落关联程度分别为0.58和0.48,而VPA结果显示群落变化可由环境因子解释47.51%,拟柱孢藻和假鱼腥藻仅分别能解释其中的12.04%和12.74%;④拟柱孢藻丰度受到WT、pH和RUEN的显著正影响,受到SD和RUEP的显著负影响;假鱼腥藻丰度受到高锰酸盐指数的显著正影响,受到EC和DO的显著负影响.以上结果说明两种蓝藻在大量生长繁殖时均对周边浮游植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与假鱼腥藻相比,拟柱孢藻对水生态系统影响更加明显;氮限制和温度升高的共同作用能促使拟柱孢藻取代假鱼腥藻,形成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232.
研究了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植被5个主要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数量分布特征.采用涂布平板法和MPN法(最大可能数法)进行三大微生物类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和氨化细菌等重要功能微生物的分析.测定时间为2003年7月和2004年2月.以考察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变化特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从栲树林至灌木的5个主要退化阶段,0~20 cm土壤层中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占绝对优势.2003年7月和2004年2月细菌占三大微生物总数平均比例分别为73.4%和85.6%.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变化同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肥力综合指标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2003年7月和2004年2月土壤层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四类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占绝对优势,占四类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平均比例分别为98.3%和94.3%,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起重要作用.从栲树林至灌木林的5个退化阶段,三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总量、四类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以冬季变化趋势明显.2004年2月从1#栲树林至5#灌木林,细菌数量下降80.4%,微生物总数下降82.2%,固氮菌减少99.1%,氨化细菌减少96.8%,纤维素分解菌减少95.8%,硝化细菌减少99.8%.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环境条件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土壤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减少削弱了土壤中C、N等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和能量流动.  相似文献   
233.
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季节演替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郑诚  陆开宏  徐镇  郑忠明  朱津永 《环境科学》2018,39(6):2688-2697
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既受到环境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也受到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为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演替规律,对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及水体11项非生物因子和4项生物因子进行周年采样调查,分析了水库内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组成、季节演替规律及其与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四明湖水库的浮游植物种类可归入22个功能类群,其优势功能类群主要隶属于绿藻门和硅藻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演替;通过SIMPER分析,筛选出10个与季节变化显著相关的功能类群,其主要变化过程表现为:夏季D+Lo→秋冬季D+P+Lo→春季X2+P+MP.方差分解分析(VPA)显示,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季节变化是由水温-浮游动物交互作用与水温单独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水温(WT)、透明度(SD)和硝态氮(NO-3-N)以及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34.
汤洁  韩维峥  李娜  徐小明  李云飞 《生态环境》2010,19(5):1182-1185
草地盐碱化是吉林西部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吉林西部具有"羊草群落(Leymus chinense)→羊草-虎尾草群落(Carex duiuscula)→羊草-碱茅群落(Puccinellia distans)→碱蓬群落(Suaeda glauca)"直至退化为盐碱地的逆向演替规律,本文选取大安市姜家甸草场为典型区进行野外样地调查,收集不同演替阶段植物样品30份,土壤剖面样品100份,表土样品40份,监测群落生态特征、土壤理化性质,计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化演替的进行,羊草-虎尾草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植被生物量、土壤有机质最高,土壤含水率及全N指数逐渐降低,土壤的pH值及土壤容重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0cm各土层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0~40cm内变化显著,50~100cm内相差不大,1m土壤有机碳密度从羊草群落的75.37t·hm-2升高到羊草-虎尾草群落的76.11t·hm-2,至盐碱地减少到52.21t·hm-2,约减少30%。研究结果对吉林省合理放牧、草地固碳量的增加和土壤碳储量的提高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5.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广西都安县澄江小流域为例,研究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在研究区内选择石漠化恢复演替的8个阶段,即石漠化土地、坡耕地、矮草丛、高草丛、灌草丛、灌丛、人工恢复乔木林、自然恢复乔木林的典型样地,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修复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的演替阶段导致了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显著差异,而且在植被向更高一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土壤各项指标都得到提高,土壤质量总体呈现改良的态势.随着植被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质量指数呈增长趋势,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石漠化土地,134.78;坡耕地,192.24;矮草丛,235.18;高草丛,260.67;灌草丛,317.89;灌丛,359.80;人工恢复乔木林,363.39;自然恢复乔木林,460.77.自然植被的正向演替是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恰与石漠化过程相反.  相似文献   
236.
陈哲  周华坤  赵新全  温军  叶鑫  杨元武 《生态环境》2010,19(12):2800-2807
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作为高寒草甸退化进程中的一种入侵毒杂草,其生长状况和繁殖特征为草地退化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高寒草甸演替进程的重要指示植物。通过比较重度退化和未退化高寒草甸的群落特征,甘肃马先蒿的生长状况与花期资源分配,结果表明:退化的高寒草甸土壤-植被系统变化明显,高寒草甸退化显著影响了甘肃马先蒿的生长状况和资源分配特征。在重度退化的黑土滩样地中,甘肃马先蒿个体形态特征如株高、根长、分叉数、叶片数、花数、总生物量都显著高于未退化高寒矮嵩草草甸样地;重度退化草甸中甘肃马先蒿花期各器官的资源投资状况,如根系投资、茎叶投资、繁殖投资分别为7.46%、48.76%、43.78%,未退化样地中甘肃马先蒿的根系投资、茎叶投资、繁殖投资分别为10.12%、54.34%、35.54%。在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中甘肃马先蒿占据较大的生态位,长势良好,且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繁殖投入。而未退化草甸中甘肃马先蒿优势度不大,更多的是将资源分配到根系和茎叶等营养器官,以期获得较多的水分、无机盐、光照等资源,增强个体竞争力。甘肃马先蒿在不同生境下资源分配的显著差异实质反映了草地退化的影响,亦是植物对外部环境改变的一种适应机制,同时也是植物可塑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37.
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镇江内江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镇江内江特有的水文条件下淤积而成,形成于江滩裸地上的植物群落开始了群落的原生演替过程。在此过程中,湿地的土壤养分状况随着植被的演替更迭,发生着协同演化的过程。为了进一步丰富群落演替理论,通过研究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以及同一演替阶段不同层次土壤养分状况的时空变化,探索演替过程中的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行,土壤的养分状况趋于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只有速效钾的含量在后期芦苇阶段明显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收割芦苇将富含钾素的芦苇植株带出湿地系统所致。由于植物根系分布及枯落物多少的差异,使得各营养成分的垂直分布各异。  相似文献   
238.
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福利的内涵,给出了可持续城市的一种定义,建立了可持续福利的一种定量表述模型,分析了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的途径:开展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强化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方法论研究、健全可持续城市的制度建设、完善可持续城市的管理体制、构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可持续城市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239.
一小型藻华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文  朱津永  张克鑫  万莉  陆开宏 《环境科学》2015,36(4):1309-1316
对小型藻华水体进行密集采样调查有利于揭示藻华过程中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于3~10月对一小型藻华池塘进行为期30周的逐周跟踪调查,监测其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并应用PRIMER软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求采样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4种(属),细胞丰度在0.28×108~6.11×108cells·L-1之间;浮游动物55种(属),个体数量在26~2.5×105ind·L-1之间.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主要为蓝藻和绿藻,且随季节的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演替过程,该过程可分为绿藻和隐藻共存期、绿藻和蓝藻共存期、蓝藻优势期这3个阶段.生物-环境相关性分析发现p H、水温、光照、总磷及轮虫、桡足类的数量是影响该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且相比于浮游动物,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力或更强.  相似文献   
240.
富营养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外最新文献,综述了富营养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情况,这些进展主要包括:(1)对珊瑚生长及其共生虫黄藻的影响(如对珊瑚钙化作用、组织生长、虫黄藻的密度及其光合作用等的影响);(2)对珊瑚繁殖和补充的影响(包括对珊瑚的生育、受精、胚胎和幼虫的发展及其幼虫的附着等的影响);(3)对珊瑚疾病的影响(如对白化现象、疾病的易感性和病菌的适应性等的影响);(4)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如刺激造礁藻的生长或者促进珊瑚礁不常见的营养性藻类变成优势种)。同时指出了一些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包括(1)珊瑚共生系对富营养化的长期性响应机制;(2)结合同位素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外部富营养化对珊瑚共生系碳、氮循环的影响;(3)富营养化对珊瑚繁殖和补充不同阶段的影响机制;(4)加强珊瑚病毒细菌的种类、结构研究,从基因这个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富营养化对珊瑚疾病的影响机制;(5)富营养化与草食动物对珊瑚礁群落结构产生的耦合效应研究;(6)指示珊瑚礁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生物化学指标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