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7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33篇 |
综合类 | 177篇 |
基础理论 | 38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23篇 |
评价与监测 | 21篇 |
社会与环境 | 36篇 |
灾害及防治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The potential impacts driven by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Boise River Watershed (BRW),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Idaho, are evaluated. The outcomes from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an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analysi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a hyd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framework to characterize how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urbanization can affect the local hydrology and environment at the BRW.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future climate and LULC change are also evaluated relative to the historical baseline conditions. For modeling exercises,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 (HSPF) is used in parallel computing an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spatial downscaling and bias correlation, are employed to evaluate climate consequences derived from GCMs as well. The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land use change driven by urbanization are then observed to evaluate how these overall global challenges can affect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conditions at the BRW. The results show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both climat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can lead to mor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treamflow (from ?27.5% to 12.5%) and water quality, including sediment (from ?36.5% to 49.3%), nitrogen (from ?24% to 124.2%), and phosphorus (from ?13.3% to 21.2%) during summer and early fall over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相似文献
43.
安全等级特征量及其计算方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指出了目前用模糊评价法确定系统的安全等级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分别运用模糊随机变量理论和模糊集理论而提出了安全等级模糊随机特征量和安全等级模糊特征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安全等级特征量及安全等级变量,均为安全等级取值论域上的模糊子集,而并非是一个确定的点。还给出了安全等级的绝对可能性和相对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实例表明,笔者所提出的安全等级特征量及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是科学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44.
易光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4):33-36
通过分析国内外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危险物质临界量的差异,以汽油和液化石油气为例,分别选择池火灾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模型计算事故后果,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说明了修改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危险物质临界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5.
天然气钻井井口安全距离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天然气钻井井场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破坏程度,选择适合的事故后果模型,对天然气井井喷失控后可能发生的蒸气云爆炸及硫化氢扩散的后果进行量化分析,根据超压-冲量准则、热剂量准则和硫化氢扩散行为规律,计算出爆炸波、爆炸火球及硫化氢扩散的危害范围。笔者建立了天然气钻井井口安全距离的计算模型,并提出一种确定安全距离的方法。通过计算给出不同无阻流量、不同硫化氢体积含量的20种条件下的天然气钻井井口安全距离,并应用该模型对某含硫气井井口安全距离进行了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具备实用性,值得在天然气井选址规划中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46.
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适用范围——危险化学品目录及临界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艺安全管理(PSM)的角度,对美国、欧盟等的工艺安全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的定义进行分析,结合目前国内《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给出的部分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化学品目录并确定各物质的临界量,提出在我国推行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47.
48.
为准确分析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的非平稳特征,实现瓦斯涌出量的准确预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修正的果蝇优化算法(MFOA)和极限学习机(ELM)基本原理,构建瓦斯涌出量的EMD-MFOA-ELM多尺度时变预测模型。通过EMD将瓦斯涌出量时变序列进行深层次分解,获得多尺度本征模态函数(IMF);采用MFOA-ELM对各IMF时变序列建立动态预测模型,等权叠加各预测值,得到模型最终预测结果。以晋煤某矿瓦斯涌出量监测时序样本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EMD能充分挖掘出监测数据隐含信息,有效降低数据复杂度;该模型预测相对误差为0.024 3%~0.651 0%,平均值仅为0.252 6%,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高于未经EMD分解模型,能很好地适用于非平稳时变序列预测。 相似文献
49.
为了研究微波场连续-间断辐照作用对颗粒煤瓦斯解吸特性的影响,通过自制的实验装置,分析研究了微波连续-间断作用10 ,20 ,40 s及无微波作用下的构造煤颗粒瓦斯解吸量及解吸速率变化规律,并采用水浴加热装置模拟微波产生的热效应,研究了微波热效应在促进煤粒瓦斯解吸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波连续作用时间内,瓦斯解吸量和解吸速率均迅速增大,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衰减较快,最终瓦斯解吸量趋向于一定值,微波连续-间断辐照作用下的瓦斯解吸量是无微波加载作用下的1.83~3.93倍;微波产生的热效应对瓦斯解吸影响较为显著,权重达82%以上,然而其非热效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实验方法与结果可望为促进构造瓦斯解吸、降低煤层突出危险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为了研究深部条件下的煤岩体动力显现特征规律,运用钻孔喷孔试验系统进行了不同载荷作用下的钻孔喷孔试验,测试并分析比较煤试样在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钻屑量、声发射等参数。结果表明:只有当煤样加载压力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才会发生钻孔喷孔现象;加载压力越大,煤试件的钻屑量越多,钻孔喷孔次数越多;同时,喷孔时伴随较大煤岩颗粒喷出,钻孔喷孔是一个能量瞬间释放的过程,侧向应力和应变在能量释放瞬间会经历突然减小或经过短暂的增加后骤然减小的过程,与钻孔喷孔事件相对应;声发射事件除在钻孔周围分布比较密集外,每个试件也有呈条带状分布的区域。声发射事件数、振铃数、能量等都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喷孔阶段更加明显。试验结果有效揭示了钻孔喷孔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