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177篇
基础理论   3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排放污染物总量核定是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一项难度很大的基础工作。文章针对目前排污总量核定中存在的环境监测硬件投入不足、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效力不够和规范化管理不力等问题 ,提出了排污总量核定应形成一项基本的工作制度 ,应加强排污总量核定体系的运行和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82.
铁炭复配修复地下水中NO_3~- -N的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铁炭复配修复地下水中NO3--N,探讨了实验条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近中性条件(初始pH 6.42)下,反应时间为1 h时NO3--N修复率达到60.85%;Fe/C=1∶1时介质最佳用量分别为4~5 g;Fe/C=1/1.5时修复率为72.80%;反应速率在高振荡强度下大于低振荡强度;氧化铜的催化效果最好,可使修复率提高7.5个百分点。铁炭复配介质修复地下水中NO3--N是有效可行的,修复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在Fe/C=1∶1时修复率与介质用量呈正相关,无限减小Fe/C比并不能无限提高修复率,振荡强度对修复具有显著影响,低振荡强度下的修复过程较高强度存在滞后现象,并非所有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铁炭修复NO3--N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3.
浊漳河山西省潞城市境内干流段及南源段河道生态环境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水质恶化、水量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衰退。本文从水质、水量、生物状况三个要素出发,通过建立浊漳河潞城市境内河段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对浊漳南源及干流段进行了生态健康诊断。结果显示,浊漳干流段生态健康总指数36.74,呈生态病态状;南源段生态健康总指数60.03,呈基本健康状态。据此,浊漳河潞城境内段目前的核心问题是生态恢复问题,应当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生态修复模式,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管理方法,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作为其流域治理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4.
利用微型滴定法测定白醋中的总酸度,并对常量实验和微型实验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F检验、t检验均在允许范围内,微型实验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常量实验的测定水平,完全满足化学分析要求,并且有效地节省了实验试剂,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85.
本文旨在对河流水环境资源中水质、水量二要素的评价以及对定量、定性数据的综合评价进行方法论上的探讨。文中提出了模糊数学评价的改进方法,建立了一套水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了“优势度”概念并提出了水质、水量多目标定量、定性数据综合评价方法。以四川省沱江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根据评价结果划分河段,并对各河段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水环境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6.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leachate originating from the Ano Liosia landfill (situated in Attica region, Greece) as well as assessment on the quality of the local aquifer were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parameters examined in the leachate samples such as colour, conductivity, TS, COD, NH3–N, PO4–P, SO4 2–, Cl, K+, Fe and Pb were found in high levels. The organic load was quite high since the COD concentrations were in the range of 3250–6125mgL–1. In addition, the low BOD/COD ratio (0.096–0.195), confirm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is organic matter is not easily biodegradable. The groundwater near the landfill site was characterised as not potable and not suitable for irrigation water, since most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examined – such as colour, conductivity, DS, hardness, Cl, NH3–N, COD, K+, Na+, Ca2+, Fe, Ni and Pb exceeded the permissible limits given by EE, EPA and the Greek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urthermore,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ydrologic evaluation of landfill performance (HELP) mode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yearly leakage from the base of the landfill after the final capping.  相似文献   
87.
论述了环境监测站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的软件、硬件等资源的配置和建立的步骤,以及质量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所应做的工作,用以来持续改进监测的质量。  相似文献   
88.
为了解决主要通风机在测风量过程中在线实时监测等问题,建立了以无线传输技术为基础的三层传输系统框架,并将改进的数据融合算法引入到风量值数据处理当中,通过选取阙值区间利用二次曲线函数来消除阙值点处相互支持的模糊性,取得最优融合传感器组,并对实测数据进行抗干扰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线传输方式有利于风量数据的在线实时监测;改进的数据融合算法能及时有效地消除传感器的测量偏差、提高风量数据的测量精确度。研究结果对煤矿主要通风机风量在线远程监测具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9.
孟莹莹  冯沧  李田  王玲 《环境科学》2009,30(12):3527-3533
对上海市3个典型分流制雨水系统H、G、N的旱流污水水量水质进行了研究.在调查泵站运行情况、服务区域的特点的基础上,得出3个系统单位面积的截流水量分别为3 610、1 550和2 970 m3~/(km~2·d);生活污水混入比例分别为25%、85%、71%;H系统以地下水渗入为主,旱流污染程度最轻,G、N系统都以生活污水混入为主,旱流污染较为严重.对旱流污水可能的混接来源--灰水、黑水、地下水的水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以LAS/NH_4~+-N、NH_4~+-N/K、Mg/K 3个参数作为灰水、黑水和地下水的示踪水质参数,灰水的特点为LAS/NH_4~+-N>0.2、NH_4~+-N/K<1,包含黑水的生活污水的特点为LAS/NH_4~+-N<0.2、NH_4~+-N/K>1.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流程图法和CMBM法在雨水系统旱流溯源中的应用,得到的结果与水量水质综合分析的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论和方法可为国内类似分流制雨水系统旱流来源的分析诊断以及后续改造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0.
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连续8 a(2008~2015年)长期模拟温度升高,研究滨海芦苇湿地不同土壤深度,及两种代表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根际、非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对长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相对于对照,长期增温导致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显著增加。其中,增温对土壤表层细菌、真菌的数量影响显著,细菌在第一层的增幅最大,增加率为34.16%,真菌在第三层的增幅最大,增加了64.42%。增温对20~40 cm土层放线菌影响显著,其中在第二层达到最大增加率59.47%;(2)长期增温对芦苇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变化的影响不大,表现为各土层芦苇根际效应增温对照,而白茅根际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在第二层和第三层有显著差异;(3)不同的植物类型,其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根际效应对长期增温的响应不一致,表现为芦苇和白茅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根际效应的增加幅度不同,这可能与植物不同类型,根际分泌物种类、数量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