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0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12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246篇 |
综合类 | 475篇 |
基础理论 | 99篇 |
污染及防治 | 80篇 |
评价与监测 | 23篇 |
社会与环境 | 207篇 |
灾害及防治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123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我国涉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信用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缺陷,导致农业贷款难的困境。本文从涉农经济组织和农户信用道德建设,信用制度与法律建设,产权制度,信用环境,信用标准及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组织创新,征信和信用担保中介服务市场,农村信用管理等八个方面阐述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并讨论了涉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信用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62.
63.
常熟地区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常熟地区代表性乡村,对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和配置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并利用TW INSPAN分类方法,研究了庭院植物配置类型与模式。结果表明:在对281个户级庭院调查中,170户庭院中栽种植物,111户庭院中无任何绿化,共栽种植物151种(含变种、栽培品种),隶属58科116属;庭院植物配置可划分为4种庭院类型和10种配置模式;植物的层次结构对于多样性指数影响较大,植物配置模式的结构越丰富、复杂,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认为观赏性植物成为庭院的主体植物,观赏功能成为庭院植物的主要功能;庭院内有效绿化面积不足,单位面积植物生态效益较低;乡土植物景观建设与物种多样性保护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4.
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系数测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取太湖流域典型地区9户农户(高、中、低收入水平各3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及入户调查的方法对农户生活污水各类污染物产排污系数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对农户总生活污水中TN、NH4+-N、TP产污系数无显著影响,但对污水量、COD产污系数及总生活污水中各类污染物排污系数影响显著,均表现为高收入农户中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厕所污水对污水污染总负荷贡献率极高,COD占67%以上,TN、NH4+-N、TP占84%以上,因此,厕所污水的利用与处理率是影响污染物排污系数的主导因素,而农业收入水平及化粪池类型则对这2种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5.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生存方式开始逐步由传统的生存方式逐步转变为现代的生存方式。在具体的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传统生存方式的环境友好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传统生存方式变迁过程中农户经济行为变化对于农村环境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现代生产生活要素的介入,在不断使农户的生活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环境问题。总之,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传统生存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来自于生存方式变迁过程中新的外部物质的介入,因此,对于农村环境的改善需要同时从这两方面着手,在改善农户生存方式的同时,更要从根本上控制外部的污染物质的介入。 相似文献
66.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1):65-68
本文首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和归纳了判断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7.
Cuong Van Hoang Tuyen Quang Tran Yen Hai Thi Nguyen Lan Thanh Nguyen 《Natural resources forum》2020,44(4):311-333
Using secondary data from a socio-economic quantitative household survey of the North Central region of Vietnam, the main aim of our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ausal effect of forest resources on household income and poverty. Based on the ob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a forest-based livelihood and forest-related activities, we use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method to control for potential bias arising from self-selection. The PSM results indicate that households with a forest-based livelihood had a higher level of income and lower poverty rates than did those without. Interestingly, our findings confirm that a forest-based livelihood offers much higher income than any other type of livelihood adopted by local households. Also, the poverty rate among households with a forest-based livelihood is lower than those earning non-labor income or engaged in wage/crop and crop livelihoods. Among households and provinces, we find varying opportunities deriving from forest resources, suggesting that there are potential barriers hindering local households from pursuing a forest livelihood or participating in some forest activities. Therefore, government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forest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access of households to forest resources, while enha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s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68.
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乡村旅游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和广阔发展前景,将成为重庆城市带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从旅游学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产品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特征,其发展历史较短而速度过快,已出现了众多棘手的问题。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分析,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规划编制、精品培育、设施完善、资源保护、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示范带动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9.
古城旅游地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研究——以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城旅游地是独具中国传统魅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而古城居民是古城生命力之所在。以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古城居民感知的3个积极影响公因子和2个消极影响公因子,通过均值的比较,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总体感知与态度。在此基础上,采用Bonferroni多变量协方差分析法(MNOVA)进一步分析不同细分居民群体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展望了未来居民利益诉求的转变方向,以期为政府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规划部门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0.
山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的DE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了各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对其空间差异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总体上呈"中部较高,普遍分化"的分布特征,并存在两大"DEA有效"集群。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逐渐形成了中、东、西三大经济地带,即中部盆地区、东部山地区和西部高原丘陵区。规模效率是当前制约山西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效率的主要方面。全省普遍存在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优化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突出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城市化水平等途径来提高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各区域之间城乡统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对200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进行相对效率分析,得出相对有效值为1的城市居多,北部朔州市和南端运城市相对效率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