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150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The harvesting of communal natural resources by ‘outsiders’ (i.e. harvesters from other villages or towns) was investigated in ten rural villages in South Africa.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in focus groups in each village. A case study quantifying the outflow of fuelwood was also conducted in one of the villages. Harvesting by outsiders was reportedly widespread and, in the case of fuelwood, a cause for concern. Of 13 recorded resources, the three most commonly harvested by outsiders were fuelwood, plants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river sand for brick-making. An increase in harvesting by outsiders over the last decade was widely reported. This was related to socio-economic changes, largely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democratic elections in 1994. Key socio-economic drivers of this increased harvesting were: 1) the breakdown of institutional control of resources, 2) rising unemployment, and 3) a pervasive sense of entitlement associated with new-found political freedom and democracy.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increased harvesting by outsiders is a reality, rather than a xenophobic accusation, and that it poses a threat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munal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This is discus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uth Africa as a society in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232.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江流域地区(1956-2007年)148个站点全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指标,对长江流域地区旱涝的转化规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夏季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春季的降水周期较夏季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研究的时段内看,春季降水周期为17 ~21年为主,夏季以10~ 15年为主周期;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与降水量、暴雨出现的频数呈现正相关,旱涝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干旱大都发生在长江上游地区(四川和云南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湖北部分地区,洪涝主要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在湖南、安徽、湖北等地.  相似文献   
233.
通过构建室内模拟系统,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过量外源NO3-在微环境中的归趋及生长期的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在外源氮迁移转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穗花狐尾藻组,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固定、沉水植物吸收、异化硝酸盐还原成氨(DNRA)和转化为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去除作用分别占添加15N的47.54%、25.24%、12.76%、0.52%、1.21%;在对照组,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固定、DNRA作用和转化为DON的去除作用分别占添加15N的32.74%、30.79%、0.54%、5.83%.在穗花狐尾藻组和对照组中约87.24%和69.90%的NO3-进行了转化.反硝化作用是去除两处理组中NO3-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微生物的固定作用,穗花狐尾藻的直接吸收也对NO3-的去除起到重要作用,DNRA作用和DON对NO3-的去除作用较小.穗花狐尾藻促进了反硝化作用,加快了NO3-在微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微环境对外源NO3-的去除.  相似文献   
234.
以含钒烧结矿为催化剂,对烧结烟气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比表面积与孔隙率测定仪(BET)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分析含钒烧结矿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温度、NH3/NO摩尔比、空速、SO_2和H_2O对含钒烧结矿催化剂NO_X转化率的影响,并提出一种新的烧结烟气脱硝工艺。结果表明,含钒烧结矿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为Fe_2O_3和V_2O_5,在窗口温度为300℃,NH3/NO摩尔比为1,空速为1 000 h-1时,其NO_X转化率可达67%以上;H_2O能促进NO_X的转化,SO_2会降低含钒烧结矿的催化活性,当H_2O和SO_2同时存在时,NO_X转化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35.
根据草甘膦生产含磷废料的成分特点,先进行预处理及指标调节,然后采用高温氧化-定向转化法进行氧化、聚合反应,得到高品质的磷酸盐产品。实验结果表明:控制预处理后含磷废料中杂质氯化钠质量分数不超3%、p H在7~9,雾化后进入高温氧化-定向转化反应器,在750~800℃下反应50~60 min,产物中焦磷酸钠质量分数达97%以上,含磷废料的COD去除率达99%以上,杂质氯化钠分解率不超0.8%。该方法工艺条件稳定,工程化简单,可以直接得到附加值较高的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磷酸盐产品,回收产品的经济性较好,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36.
针对新型高效脱氮循环流廊道(CFC)湿地,构建了涵盖6种氮形态、3类介质、10种代谢途径的N循环模型,探索了湿地内N迁移转化模式.结果表明,沸石吸附(53.3%)、植物吸收NH+4-N(27.6%)、NO-3-N反硝化(10.2%)、植物吸收NO-3-N(2.9%)和NO-2-N短程反硝化(1.5%)对TN去除贡献依次降低.NH+4-N去除机制存在季节差异,其中1月NH+4-N主要通过沸石吸附去除(84.5%);4~6月通过植物吸收去除(76.4%~85.3%);7月通过沸石吸附(36.1%)、亚硝化(45.8%)及植物吸收(21.4%)共同去除.此外,定期收获植物、按期再生沸石及种植水生植物可分别提升TN去除率1.7%~7.7%、43.1%~72.2%和19.8%~36.2%.综之,CFC湿地去除途径多样性保障了TN的长期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237.
基于遥感与GIS的海口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利用1986、1996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图像,得到海口市1986~1996和1996~2000年土地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海口市的土地变化规律表现为耕地、林地、滩涂及未利用地转化为城镇、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建设用地。通过分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口市林地、水体等自然景观随着人类的干扰,分维度降低;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分维数降低;城镇扩大,斑块数量减小,用地趋于集中;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增加,用地趋于分散,复杂度增加。海口市土地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城镇面积的扩大,其次是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的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用地扩大,海口市土地结构表现为利用程度逐渐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38.
汽油无铅化的关联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实施汽油无铅化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是,要防止“污染替代”发生,即在消除铅污染的同时,防止另一些对环境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污染物被引入。该文在调研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研究较多的苯、芳烃、烯烃、甲基叔丁基醚等汽油组成和汽油蒸气压对汽车排放正、负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制定汽油燃料环保标准,汽油无铅化和安装催化转化器同步进行等建议。  相似文献   
239.
等离子体汽车尾气治理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防治领域具有处理效率高、投资省、运行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已成功地运用于固体废物、废水和废气的治理,并成为近年来全世界广泛研究的课题。本文概述了汽车尾气治理技术的现状,探讨了等离子体处理废气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汽车尾气治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等离子体处理汽车尾气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0.
制备及反应条件对Pt/Al2O3蜂窝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次涂层 浸渍法制备了蜂窝状Pt Al2 O3 催化剂 .并对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不同制备条件和反应温度、O2 浓度和空速等不同反应条件下NOx 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性能进行了研究 .实验表明 ,蜂窝状Pt Al2 O3 催化剂上NOx 转化率在反应温度为 30 0℃左右时出现最高值 .而随反应温度的升高 ,达到最高转化率所需的O2 浓度不断减小 ,分别为 8% ,6 %和 4 % .这可能是由于在高温下O2 会与NO发生竞争吸附 ,从而阻碍了NO催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同时随着空速的依次增加 ,催化剂的活性逐渐下降 ,催化剂活性曲线的峰值依次向高温方向移动 .实验还说明 ,在过高的焙烧温度和较长的焙烧时间的制备条件下 ,蜂窝状Pt Al2 O3 的催化性能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高的焙烧温度和较长的焙烧时间能够导致蜂窝状Pt Al2 O3 催化剂的表面发生烧结现象 ,使得催化剂的比表面减小 ,从而导致活性降低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