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3篇
  免费   1073篇
  国内免费   4890篇
安全科学   338篇
废物处理   378篇
环保管理   931篇
综合类   8402篇
基础理论   2813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386篇
评价与监测   497篇
社会与环境   663篇
灾害及防治   164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534篇
  2021年   530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488篇
  2018年   501篇
  2017年   535篇
  2016年   659篇
  2015年   698篇
  2014年   746篇
  2013年   1189篇
  2012年   1051篇
  2011年   1015篇
  2010年   736篇
  2009年   662篇
  2008年   557篇
  2007年   705篇
  2006年   680篇
  2005年   492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387篇
  2002年   324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Chlorpyrifos (O, O-diethyl O-3,5,6-trichloropyridin-2-yl phosphorothioate) and carbaryl (1-naphthyl methylcarbamate) are often applied concurrently as insecticides in food produ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their migration behavior in a real environment. We researched the leaching of both pesticides by setting up field lysimeters on a farm with the typical soil used in fruit production toda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variable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we performed complementary adsorption studies, we performed complementary adsorption studies using batches and undisturbed soil laboratory columns for both compounds. The results for pesticide transport through the lysimeters showed that less than 1% of chlorpyrifos was recovered in the leachates, while almost 17% was recovered for carbaryl. Having completed the experiment in undisturbed laboratory columns, soil analysis showed that chlorpyrifos mainly remained in the first 5 cm, while carbaryl moved down to the lower sections. These results can be explained in view of the sorption coefficient values (KD) obtained in horizons A and B for chlorpyrifos (393 and 184 L kg?1) and carbaryl (3.1 and 4.2 L kg?1), respectively. By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we were able to characterize the percolation modes of these pesticides in the soil matrix,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相似文献   
902.
全国大气背景地区黑碳浓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5年14个背景站黑碳浓度水平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我国背景地区黑碳小时浓度均值呈现明显的对数正态分布特征,14个背景站880 nm波长时年均质量浓度为88.7~1 487.6 ng/m~3,小时最大峰值为685.0~13 731.0 ng/m~3,长岛和衡山相对较高;24 h日浓度变化基本呈现"单峰"状,但峰值出现时刻有所不同;工作日和周末的浓度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浓度高低与所在区域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初步探讨了风速和风向与浓度污染水平的关系,相对风速而言,风向对黑碳的浓度影响较大,后向轨迹结果也印证了风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3.
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综述了目前中国现行的土壤环境监测国家标准方法和环保、农业、林业等行业标准方法,指出国家标准和环保行业标准方法侧重于土壤污染物的检测,而农业和林业标准方法侧重于土壤营养元素及其有效态、理化指标的检测。针对现行标准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检测的土壤污染物种类少、部分方法先进性不足、土壤环境监测的基础研究薄弱以及方法的标准化尚待完善等),提出加强土壤监测标准方法的顶层设计、合理增加土壤污染物的控制种类,及时更新方法、发展多组分测定方法,加强标准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协调性,以及逐步增加原位监测标准方法等建议,为土壤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04.
利用稳健四分位间距法和迭代法2种稳健统计方法,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共334家环境监测单位开展土壤中汞的实验室间比对,对比对测定结果和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性地研究了土壤中汞的质量控制指标。建议实际监测工作中土壤汞的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7%~19%,相对误差控制指标为±8%,低浓度水平下可适当放宽至±10%,加标回收率控制范围为81%~109%,为日常监测开展土壤汞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评价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05.
针对蓝藻资源化问题,概述国内外利用蓝藻制备有机肥、提取高纯度藻蓝蛋白、制备活性炭和藻粉这4种利用方式的特点、现状及应用进展。提出,应从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藻蓝蛋白提取技术和藻水分离技术这3个方面,解决其关键技术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906.
烟气脱碳技术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吸收法、吸附法、低温法、膜分离法回收烟道气中CO2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指出了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07.
有机废气中VOC的回收方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闫勇 《化工环保》1997,17(6):332-335
介绍了炭吸附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回胥机废报中VOD的原理、工艺流程和工业应用情况,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指出了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08.
李楠  王鹏  宋伦  邵泽伟  赵海勃 《化工环保》2018,38(3):300-304
以颗粒活性炭(GAC)为载体、铜为活性组分、铈为助剂组分、草酸钠为沉淀剂,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得CuO_x-CeO_2/GAC催化剂。以H_2O_2为氧化剂,微波强化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CWPO)处理二甲亚砜(DMSO)初始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废水,处理3 min后DMSO去除率达93.8%。催化剂第7次使用时DMSO去除率仍保持在75%以上。初始废水pH在3~9范围内,DMSO去除率均在85%以上。助剂Ce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09.
宜慧  常波  杨玲引  侯丽芳 《化工环保》2018,38(4):461-465
从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7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其中黄杆菌属CC-2、不动细菌属SC-5、假单胞菌属SC-6表现出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总石油烃(TPH)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TPH降解率影响程度的大小次序为:溶液p H降解温度降解菌接种量摇床转速,且在降解菌接种量为7%(φ)、溶液p H为7、降解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50 r/min的最适处理条件下,菌株SC-6的TPH降解率可达61.23%。原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投加有利于土壤TPH降解率和酶活性的提高;"菌株SC-6+营养剂"组修复处理42 d后的TPH降解率可达57.59%。  相似文献   
910.
采用振荡淋洗和土柱动态淋洗实验研究了皂素和柠檬酸复合对土壤中钍的淋洗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将质量浓度为20 g/L的皂素与浓度为20 mmol/L的柠檬酸以体积比1∶10配制复合淋洗液对污染土壤中钍的去除效果最佳,淋洗3.0 h,钍去除率为84.98%;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复合淋洗液对钍的淋洗动力学特征;动态淋洗实验中当复合淋洗液用量为1 600 mL时,钍的累积去除量为73.66 mg/kg;淋洗后土壤中钍的酸可提取态、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分别减少了79.63%、38.13%和20.34%,残渣态含量变化不大;淋洗后土壤中钍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