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77篇 |
免费 | 3795篇 |
国内免费 | 30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4篇 |
废物处理 | 159篇 |
环保管理 | 530篇 |
综合类 | 5433篇 |
基础理论 | 2686篇 |
污染及防治 | 968篇 |
评价与监测 | 357篇 |
社会与环境 | 298篇 |
灾害及防治 | 2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2篇 |
2024年 | 259篇 |
2023年 | 310篇 |
2022年 | 421篇 |
2021年 | 429篇 |
2020年 | 351篇 |
2019年 | 371篇 |
2018年 | 382篇 |
2017年 | 394篇 |
2016年 | 455篇 |
2015年 | 426篇 |
2014年 | 474篇 |
2013年 | 724篇 |
2012年 | 551篇 |
2011年 | 546篇 |
2010年 | 453篇 |
2009年 | 413篇 |
2008年 | 379篇 |
2007年 | 453篇 |
2006年 | 438篇 |
2005年 | 346篇 |
2004年 | 295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241篇 |
2001年 | 219篇 |
2000年 | 202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100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108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循环荷载下,砂土与EPS颗粒混合的轻质土(LSES)存在临界循环应力比Sth,将割线弹性模量衰减系数δ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能保持平缓的最大循环应力比定义为Sth,它是结构稳定与破坏两种状态的界限指标,根据动三轴试验结果,认为影响Sth的主要因素有围压、水泥掺量和EPS颗粒含量。一般来说,水泥掺量的增加、围压和EPS颗粒含量的减小均会提高Sth,但由于高围压下的结构重塑,水泥掺量低且EPS颗粒含量高的试样的Sth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性状。 相似文献
112.
膨胀土地基中大比例模型桩浸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埋设在膨胀土地基中的一试桩的长时间浸水试验观测,模拟了自然降雨气候条件下单桩位移、沿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分布、地基胀缩及其时间变化等基桩一系列工作性状和桩-土共同作用规律。试验结果显示:桩顶位移呈现出先下沉后回升并最后趋于稳定的3阶段特征;桩身全长受拉,轴力沿桩身分布呈“波峰”形态。基桩的最大轴力位于桩的中下部,轴力峰值历经由小到大的过程;中性点在浸水过程中,其位置有从桩下部上移的现象;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荷载分担比随时间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并渐趋稳定的3阶段特征。研究结果对膨胀土地基中的桩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3.
讨论了黄冈长江干堤堤身土质状况,对黄冈长江干堤堤基土层结构进行了分类。通过渗流计算提出了黄冈长江干堤典型断面堤基防渗加固处理措施。针对黄冈长江干堤堤基土层结构的特点,提出了黄冈长江干堤堤基防渗加固处理的原则,黄冈长江干堤加固的重点是堤基的防渗加固处理,应根据渗流计算的结果,考虑到堤防周围的地理、地质环境及人文社会因素,通过方案比较确定出合理的堤基防渗加固方案。由于黄冈长江干堤所在堤段的堤基透水层一般为砂壤土和粉细砂,因此黄冈长江干堤不宜于采用排渗井或减压沟进行堤基防渗。 相似文献
114.
厚软场地上大跨径桥梁设计反应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跨径桥梁塔高、跨径大、自振周期长,深厚、软弱场地的长周期地震动对桥体结构影响较大。我国《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 J004-89)》也只适用主跨不超过150 m的梁桥和拱桥,国内长期以来没有一个适用于大跨径桥梁的抗震设计规范或指南。本文结合大跨径桥梁工程实例,根据场地土层静、动力性能参数的原位测试和动三轴试验结果,进行厚软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厚软场地的地震动效应,讨论了不同地震动强度时厚软场地的设计反应谱特征,分析了现行规范设计反应谱应用的局限性,成果对相关工程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大跨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5.
The chemistry of bulk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stemflow and soil waters beneath an oak wood (Quercus petraea) canopy and soil waters under moorland vegetation were measured at two sites on acid brown podzolic soils near Llyn Brianne in rural mid-Wales, UK. Between March 1986 and November 1988, precipitation was 4354 mm and annual interception losses from the oak canopy averaged 13% of incident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ere more acid and concentrations of most solutes were increased 2- to 4-fold compared with bulk precipitation. Nitrate was the only solute retained within the tree canopy. Throughfall collected beneath patches of bracken on the forest floor was less acidic but contained substantial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ions than bulk precipitation and oak throughfall. the moorland soil was more acidic, contained more exchangeable calcium but less exchangeable aluminium and potassium than the woodland soil. Soil waters beneath both vegetation types were acidic (mean pH range 4.5-4.9) and dominated by sodium and chloride. with the exception of calcium, soil water solute concentrations were greater beneath oak. These differences are ascribed to larger atmospheric inputs beneath the oak canopy compared with the shorter grasses,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 of differences in nutrient dynamics and water fluxes. Variations in soil water aluminium chemistry a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ion exchange and podzolisa-tion processes. the water quality implications of increased upland afforestation of moorland by broadleaved tre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6.
本文以四川部分林业土壤为例,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土壤资源的质量评价。采取聘请众多专家分级、打分的办法制定评价标准和确定评价因素权数。实施了专家系统与综合评判的联合运用技术,并探讨了提高土壤质量评级精度的“加细”评判问题。最后,通过比较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与传统法(评分法)的评价结果,指出前者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17.
为实现污水厂污泥及余泥渣土的协同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两步法”制备人工土壤,考察不同配比条件对人工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污泥与3种不同辅料 (玉米秸秆、菌菇渣、木屑) 配比后进行好氧堆肥,堆肥结束后腐熟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将污泥堆肥产物和余泥渣土制备得到人工土壤,其理化性质与天然土壤类似。堆肥添加量能显著影响人工土壤水稳性团聚体、pH值、EC、有机质、总氮及有效磷含量,在人工土壤种植应用时,污泥+玉米秸秆的堆肥种植效果最好,采用改进的内罗梅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污泥+玉米秸秆堆肥产物添加量为30%、余泥渣土添加量为70%和污泥+玉米秸秆堆肥产物添加量为50%、余泥渣土添加量为50%是最优质的人工土壤,污泥+木屑堆肥次之,污泥+菌菇渣堆肥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18.
为了探究养猪废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对潜流人工湿地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构建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用“根袋”法区分芦苇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每种潜流人工湿地根据进水差异设置4个处理组:进水为模拟养猪废水(CK组)、模拟养猪废水中添加抗生素(抗生素组)、模拟养猪废水中添加铜(Cu组)、模拟养猪废水中同时添加抗生素和Cu(抗生素+Cu组),对2种潜流人工湿地土壤呼吸和芦苇光合作用指标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养猪废水中添加18.3~39.1 µg·L−1抗生素或0.8~1.2 mg·L−1铜均可抑制潜流人工湿地的芦苇根际、非根际土壤呼吸和芦苇的光合作用。与CK组相比,在抗生素和Cu复合胁迫下,水平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芦苇根际土壤呼吸分别下降了20.4%~66.3%和20.8%~77.5%,非根际土壤呼吸分别下降了30.4%~71.0%、23.2%~60.7%,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芦苇根际、非根际土壤呼吸在春、夏、秋季均显著高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在抗生素和Cu复合胁迫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芦苇的株高在运行后期与CK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与CK组相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芦苇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11.0%~73.8%和15.2%~45.3%,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受到了抑制,胞间CO2浓度则呈增加趋势。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养猪废水具有更好的深度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9.
湿地土壤CO2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11%,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如何实现湿地土壤CO2碳减排成为研究热点。针对湿地土壤,以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后的副产物沼渣为原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成沼渣生物炭评估其浸出毒性,并设置不同的掺杂比投加到湿地土壤中,探究沼渣生物炭对湿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生物炭的重金属浸出浓度远低于地表水Ⅱ类水的标准限值,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生物炭材料。生物炭类型及其掺杂比显著影响土壤CO2排放,热解温度为600 ℃和掺杂比为30%时,减排效果最高达到82.69%。结合表征结果发现,微孔孔容与减排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R2>0.90) 。本研究能够为餐厨沼渣在土壤碳汇领域的资源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0.
针对传统淋洗剂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选取具备高效、可生物降解、低成本的2种新型环保试剂聚丙烯酸(PAA)、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DTPMP),系统考察了2种淋洗剂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能力;探究了淋洗前后土壤形态差异;采用结合强度系数(IR)和迁移指数(MF)计算土壤重金属稳定性和迁移性;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淋洗前后土壤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内,淋洗去除效率随体积分数和接触时间的升高而增长。且酸性条件更有利于Cd、Pb、Zn的去除。综合经济和技术双重因素,选择淋洗最佳固液比为1∶10。相较于PAA淋洗剂,DTPMP显示出更优的处理效果,其在最佳条件下对Cd、Pb、Zn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4.7%、75.8%、71.1%。此外,PAA和DTPMP淋洗剂减轻了淋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副作用,且有效降低了土壤重金属迁移率和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了重金属元素稳定性,显著降低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