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86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295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中国火灾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GIS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对象为2000-2009年中国341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台湾及港澳地区)的火灾统计数据。首先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火灾综合损失(fire composite losts,FCL);再对FCL进行分级,将所有研究单元按FCL从小到大分为5个级别,较高FCL单元主要分布于黑河—腾冲线以东地区。对每个研究单元分别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观察其FCL变化趋势,将各区域分为平稳区、改善区、恶化区和波动区,其分别占比41%,40%,8%和11%,表明绝大多数城市FCL呈平稳或下降趋势。恶化区明显地沿黑河—腾冲线、淮河—大别山—雪峰山沿线和东南沿海分布,这可能与气候变化或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2.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TC)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其TC研究受到该区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西北太平洋TC最佳路径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区域1951-2006年的TC频数和强度时空分布特征。首先,统计和分析了56年间(1951-2006年)TC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并通过建立1°×1°网格计算了落在每个网格内的TC次数,分析了多年TC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次,根据国际气象组织按照风速划分TC等级的标准,统计和分析了56年间不同强度TC的年际和年内特征,通过风速强度指数计算,获取了1°×1°网格单元区域内遭受TC影响的强度等级。结果显示,区域频数和强度时空分布规律较好地反映了该区域的TC影响特征,进而为区域台风灾害预报以及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23.
近50年江苏省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江苏省1955-2007年7-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别以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持续3d、5d的高温过程、平均最高气温为指标,建立了各站点的高温日数、高温强度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该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处于一个偏热期,苏州等城市近几年高温次数明显增加,而西南区域南京等城市夏季的最高气温则有下降趋势;同时,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该省高温时空分布的周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年平均最高温度变化中5~6a的周期振荡在各地区中反映得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4.
可持续发展水平时空解构表明,木垒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弱,资源问题成为限制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的主要因素。近8年来,木垒县可持续发展水平虽然呈良性上升状态,但其上升主要归功于社会发展因素,经济发展指数、资源指数等对其上升的推动性并不强。仅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掠夺式开发,使得资源匮乏的木垒县因此出现较为严重的资源性环境问题,并制约经济水平的提高。上述分析表明,资源指数成为新疆北疆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现状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是密切联系的。消除贫困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这项任务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125.
An intensive sampling campaign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WTP) to assess the dynamics of the influent pharmaceutical active compounds (PhAC) and musks. The mass loadings of these compounds in wastewater influents displayed contrasting diurnal variations depending on the compound. The musks and some groups of PhACs tended to follow a similar diurnal trend as compared to macropollutants, while the majority of PhACs followed either the opposite trend or no repeatable trend. The total musk loading to the WWTP was 0.74 ± 0.25 g d−1, whereas the total PhAC mass loading was 84.7 ± 63.8 g d−1. Unlike the PhACs, the musks displayed a high repeatability from one sampling day to the next. The range of PhAC loadings in the influent to WWTPs can vary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from one day or week to the next, representing a challenge in obtaining data for steady-state modelling purposes.  相似文献   
126.
Chang W  Whyte L  Ghoshal S 《Chemosphere》2011,82(6):872-878
Temporal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changes during summers at sub-Arctic sites often cause periodic fluctuations in shallow landfarm and surface soil temperatures.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effect of site-relevant variations on biodegradation performance in cold climates.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rate and extents of bio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at variable site temperatures (1-10 °C) representative of summers at a sub-Arctic site reported previously with those obtained under a constant average temperature of 6 °C. The biodegradation was evaluated in pilot-scale landfarming experiments with field-aged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s shipped from Resolution Island (61°30′N, 65°00′W), Nunavut, Canada. Under the variable site temperature conditions bio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s of semi- (F2) and non-volatile (F3) hydrocarbon fractions were enhanced by over a factor of two during the 60-d experiment, compared to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 mode. The decrease in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 under the variable site temperature mode was 55% compared to only 19% under the constant average temperature mode. The enhanced biodegradation is attributable to the non-linear acceleration of microbial activity between 4.7 and 10 °C and faster growth of indigenous hydrocarbon-degrading microbial populations. The first-order bio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s of 0.018, 0.024 and 0.016 d−1 for TPH, F2 and F3 fractions at the variable site temperature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determined by an on-site experiment at the same site.  相似文献   
127.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壤和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对城市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已成为国内外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从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时空特征、污染源解析方法、生态和健康风险这3个主要方面,对国内外城市土壤和地表灰尘重金属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即研究土壤和地表灰尘重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影响机制,通过丰富验证方法加强重金属来源解析模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加强来源驱动下重金属化学形态差异和地表灰尘短期累积污染过程的研究,完善暴露参数并深入探究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对其生态和健康风险的影响,以提高风险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28.
西安市是我国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工业发达,但空气污染事件对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极大挑战,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特征并厘清其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对西安市2015~2021年大气污染物的时空趋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空气质量指数(AQI)、综合空气质量指数(AAQI)和空气质量健康指数(HAQI)结合AirQ2.2.3 模型量化各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效应.结果发现,研究区整体空气质量呈良好状态,各大气污染物呈现下降态势.污染物主要以PM10 、PM2.5 和O3 为主,地形特征和人为排放的混合式污染是研究区的主要污染特征.AAQI和HAQI相较于AQI对污染水平表现出较好的分类效果,HAQI揭示研究区全年约有80 %左右的人口暴露于不健康的空气中,其中冬季暴露于不健康空气中的人群最多,其次为秋季、春季,夏季最少.AirQ2.2.3 模型量化出归因于PM2.5 、PM10 、SO2 、CO、NO2 和O3 的总死亡率比例分别为0.99 %、2.04 %、0.41 %、1.72 %、8.76 %和3.67 %,且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可归因比例与总死亡率变化规律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29.
快速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加剧了对现代城市群中各种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威胁,探索城市群尺度下的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兰西城市群为研究区,选择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引入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阐明土地利用转型引起的生态风险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间兰西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明显,主要来源于耕地和草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交叉转化较强,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为6646.05 km2;②从空间变化上来看,兰西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转变,但区域差异性显著,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③从时间变化上来看,兰西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总价值流向从1864.59亿元增长为1921.56亿元,总增值56.97亿元;④兰西城市群近20年生态风险指数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生态风险区以低生态风险区和较低生态风险区占主导地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指数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本文旨在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影响的认识,为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进而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0.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借助ArcGIS平台,采用空间形态分析、等扇分析、等距分析及分形分析等方法,以城市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坐标、扩展弹性系数等为指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了1987~2011年合肥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合肥市在经历了轴向放射状扩展、双核组团扩展及轴间填充后,城市形态由不规则团块状向星楔形、连体双星形转变;24 a间,城市用地面积增长了22415 km2,城市规模扩大了455倍;2000年以前基本保持中、低速扩展,进入21世纪后,开始高速扩展;城市空间主要沿交通线向西南、东南、东、东北等方向非均衡延展,城市扩展最强烈的区域约在距城区中心8 km处,城市重心不断向南偏西方向转移;扩展过程中,城市紧凑度呈“W”型波动,分形维数呈“M”型波动,扩展弹性系数呈“∧”型波动,城市形态最终向着稳定、合理化方向发展;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建设、政府行为等是合肥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