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9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206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影响悬浮物测定结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中悬浮物的测定条件、取样量以及样品采集等方面的因素分析 ,找出了悬浮物监测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如何进行悬浮物测定的质量控制 ,进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相似文献   
472.
魏萍  袁林江  陈希  王骞  袁林杰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1):3848-3857
为揭示碳源种类在细菌形成菌胶团中的作用,在好氧批式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以4种有机物作为人工废水中的碳源,培养污水中细菌从完全游离到凝聚为絮体的过程.结果显示,当以小分子有机物(乙酸钠或葡萄糖)和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胨或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时,分别培养大约48 h和24 h即出现直径大于30μm的絮体.碳源为大分子有机物时,絮体形成过程中絮体的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与多糖比值达到极值所用时间较以小分子有机物为碳源要短.以蛋白胨为例,这些指标在培养开始24 h时即分别达到了最大接触角(64.91°)、最小Zeta电位(9.21 mV)和最大PN/PS值(6.25),但用乙酸钠培养时,达到最大接触角(53.52°)、最小Zeta电位(12.2 mV)和最大PN/PS值(8.03)所需时间为36 h.研究发现,絮体的PN/PS比值与接触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p<0.05),但与Zeta电位绝对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5).大分子有机物作碳源时,细菌EPS中蛋白质的合成相比多糖更快更多,增加了细菌表面EPS的疏水性,从而使细菌个体间静电斥力降...  相似文献   
473.
郝晓地  赵梓丞  李季  时琛  吴远远 《环境科学》2021,42(6):2583-2594
高附加经济价值回收产物胞外聚合物(EPS)提取可以有效推动剩余污泥资源化目标.EPS除可替代传统藻酸盐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印染、造纸和日化等行业外,它在阻燃方面独特的性能已展现出用作高端航空器防火涂层的诱人潜力.这得益于EPS本身复杂的化学结构与物质成分,其优异的相容性、黏附性和生物合成性等优势使它的阻燃与环保性能...  相似文献   
474.
为满足我国各地原油储备及周转需要,油田企业建设有大型原油储罐。部分储罐随着服役年数的增加,出现由于储罐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罐壁变形,进而浮盘不能自由升降的现象。通过对储罐基础实测沉降数据建立储罐有限元模型,由计算结果分析研究基础沉降储罐的结构响应,并提出该储罐的安全运行液位,可为使用年限较久的储罐的安全评估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475.
在役海洋桩基平台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海洋桩基平台所在浅海区域牺牲阳极接地电阻和不同牺牲阳极方案的保护效果及施工量,为海洋桩基平台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提供指导.方法 利用BEASY CP数值模拟软件,对桩基平台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设计中阳极接水电阻和不同保护方案的保护效果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在文中桩基平台所在海域内,所选牺牲阳极单支布置于海水...  相似文献   
476.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emerging contaminants (ECs) in water has recently gained extensive attentions. In this study, bismuth oxychloride-based plasmon photocatalysts (Bi-Bi3O4Cl) exhibiting high performance wer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by reducing Bi3+ on the surface of Bi3O4Cl. Consequently, the photocatalysts were used to remove ECs from water. The effects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Bi metal plasmon resonance on the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s of Bi-Bi3O4Cl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characterizations. The UV-vis diffuse reflection and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revealed that the light absorption range of the photocatalyst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electron recombination rate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i metals. The optimal removal rates of ciprofloxacin and tetrabromobisphenol A by Bi-Bi3O4Cl were 93.8% and 96.4%; the respectiv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were 5.48 and 4.9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Bi3O4Cl. The mechanism study indicated that main reactants in the photocatalytic system were •O2 radicals and photogenerated holes, and the existence of oxygen vacancies and Bi metals promoted electron transfer in photocatalyst.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duces a novel, green,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st for the removal of ECs from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