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的城郊农田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郊农田是城市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其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200 m×200 m网格布点法采集DL市城郊农田表层土壤样品246个,分析土壤中重金属Cd、Hg、Zn、Pb、Cu、As、Ni、Cr和Mn的含量分布特征.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研究区9种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工业污染源贡献率29.74%,农业与污灌复合污染源贡献率19.93%,自然母质源贡献率35.98%,大气沉降源贡献率14.35%.其中,Hg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源,贡献率为67.23%;Pb、Cu和Zn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67.58%、40.65%、35.51%;Ni、Cr和Mn主要来源于自然母质源,贡献率分别为68.82%、67.16%、72.32%;Cd、As主要来源于农业与污灌复合源的影响,其贡献率分别为71.30%、47.53%.由PMF模型解析结果可知,工农业生产等人为因素(64.02%)是造成城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2.
2010年冬、夏两季,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D),分析了福州市大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福州城郊冬、夏两季大气(颗粒相+气相)中ΣPAHs浓度范围分别为115.45~187.76ng.m-3和45.55~59.20 ng.m-3,整体而言,气相显著高于颗粒相,冬季高于夏季;冬季城区高于郊区,夏季城区则低于郊区,但城郊区差异不显著;气相中PAHs比例夏季高于冬季.整体而言,气相中PAHs主要以2~4环化合物组成,颗粒相中则以4~6环化合物为主.冬季气相中PAHs主要以3环化合物为主,夏季主要以3环和4环化合物为主;颗粒相中PAHs组成无明显的季节特征.毒性当量因子法分析表明福州市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来源解析表明,福州大气PAHs主要为燃烧源,福州机动车燃料以柴油为主.  相似文献   
103.
重大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生态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屏障,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生态治理工程。我国开展的诸多生态治理工程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最为典型,由于相关理论研究长期滞后于生产实践需求导致该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边实施、边调整、边总结”。论文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通过理论分析指出生态问题是经济社会系统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生态治理工程既要解决生态退化及危害,又要解决诱发生态问题的经济社会内部矛盾;生态工程设计需要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重大生态工程设计之初需要考虑技术储备、工程成本、成果稳定性(经济社会系统内部矛盾解决程度)、推广性、综合效益、政策及法律法规搭配等问题以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避免因“边实施、边调整、边总结”带来的工程风险和浪费,最终保障工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受损森林植被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了一场极为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候灾害,这场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林业受损尤为严重。我国学者针对受损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对现有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综述,重点概述了森林结构、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受损状况,总结了天气条件、地理因素、树种及其生长情况,分析了林分特征等方面的森林受损机制以及受损森林的恢复与重建对策,对现有的研究在内容、水平及方向上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5.
官司河流域防护林景观结构及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5年度的IKONOS4卫片解译数据和2007年度小班调查资料,结合样地调查资料以及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站(四川绵阳新桥)径流场的有关数据,对绵阳官司河流域的防护林体系景观结构及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防护林景观中,以松柏混交林(Mixed Alnus—Cupressus forest)面积最大,占27.37%,其次是马尾松纯林(Pinus massoniana forest),占25.41%。栎柏混交林(Mixed Quercus-Cupressus forest)最少,只占0.96%。纯林面积明显大于混交林,前者比后者大45.31%。栎柏混交林、松柏栎混交林(Mixed Pinus-Cupressus—Quercus forest)最大斑块指数(LPI)、边缘密度(ED)和斑块密度(PD)较小,分布较为破碎。而马尾松纯林、松柏混交林和柏木纯林(Cupressus forest)分布较为集中。桤柏混交林(Mixed Alnus—Cupressus forest)和松柏混交林的散布与并列指数(IJI)较大,其空间关系较为复杂。栎柏混交林、柏木纯林的聚集度(A1)较小,斑块分散度大,连接睦较差;而桤柏混交林、松柏混交林的分散度较大,连接性较好。桤柏混交林、松柏混交林的形状指数(LSI)较小,形状分布较规则,而马尾松纯林、柏木纯林的形状指数较大,形状较复杂。从不同景观类型林下灌草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可知,松柏混交林、栎柏混交林的灌草多样性指数均较大,而马尾松纯林、柏木纯林则较小。从保持水土功能来看:桤柏混交林、松柏混交林的水土保持效果优于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桤柏混交林的水土保持效果优于松柏混交林。因此,对长江防护林进行空间结构调整,应多采用混交林模式,针阔混交林代替针针混交,乔灌草结合,调整合理的密度,使防护林景观的生态功能更好地发挥。  相似文献   
106.
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绿洲的开发,改变了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几年来对绿洲气候的研究、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表明,新疆南部干旱区最近几年的戈壁绿洲开发已改变了整个地州的气候变化,使其变为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戈壁绿洲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2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决定这2种反馈作用的是大环境的变迁和绿洲开发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和按自然规律办事。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7.
徐静  李杏茹  张兰  陈曦  杨阳  刘水桥  赵清 《环境科学》2019,40(6):2501-2509
为了解北京市PM_(2.5)中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分别在北京城区(东直门)和郊区(怀柔)建立观测站点,使用中流量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样品.利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其中的16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区PM_(2.5)的总平均浓度为92.35μg·m~(-3),超标率(PM_(2.5)的浓度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为41.7%,郊区PM_(2.5)的总平均浓度为70.90μg·m~(-3),超标率为31.7%.北京城郊金属元素的时空变化主要趋势为:夜间浓度略高于日间,秋冬质量浓度高于春夏,城区浓度大于郊区.通过计算富集因子表明,北京城区Pb、As、Zn、Ni、Cu和郊区Pb、As、Zn、Cr、Ni、Cu金属元素来自人为活动.地累积指数法分析可知,Ni的I_(geo)值为0.79,受到人为和自然源的共同影响,而Cu、Zn、As、Cd和Pb有着中度以上的污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例如煤燃烧、汽车尾气、刹车及轮胎磨损等.北京城郊生态风险指数极强,对于元素单项污染物生态风险,Cd的风险极强,Cu、Zn、Pb的单项污染物生态风险较强.  相似文献   
108.
2010年冬、夏两季,利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福州市大气样品,并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mECD)分析其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大气ΣHCHs浓度范围为28.04~413.0 pg/m3,总体而言,城区高于郊区,夏季高于冬季,气相高于颗粒相;气相中HCHs浓度夏季高于冬季,颗粒相中则相反;夏季气相中HCHs浓度显著高于颗粒相,而冬季气相与颗粒相中HCHs浓度基本相当.4种HCHs异构体中,气相与颗粒相中均是δ-HCH相对含量最高.大气ΣDDTs浓度范围为146.5~897.8 pg/m3,总体而言,郊区高于城区,冬季高于夏季,颗粒相高于气相;气相中DDTs浓度夏季高于冬季,颗粒相中则相反;冬季颗粒相中DDTs浓度显著高于气相,而夏季颗粒相与气相中DDTs浓度无显著差异.4种DDTs异构体/同系物中,气相中o,p′-DDT的相对含量最高,颗粒相中o,p′-DDT和p,p′-DDT相对含量较高.来源解析表明,福州城郊大气中HCHs非历史污染,存在林丹的使用或输入;大气中可能存在DDTs输入,并可能有大量三氯杀螨醇的输入.  相似文献   
109.
Reintroduction of imperiled native freshwater fish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onservation tool amidst persistent anthropogenic pressures and new threat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We summarized trends in native fish reintroductions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identified predictors of reintroduction outcome, and d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rs attempting future native fish reintroductions. We constructed 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s using data from 260 published case studies of native fish reintroductions to estim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ables in predicting reintroduction outcome. The outcome of each case was assigned as a success or failure on the basis of the author's perception of the outcome and on whether or not survival, spawning, or recruitment were documented during post‐reintroduction monitoring. Inadequately addressing the initial cause of decline was the best predictor of reintroduction failure.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habitat (e.g., water quality, prey availability) were also good predictors of reintroduction outcomes, followed by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stocking (e.g., genetic diversity of stock source, duration of stocking event). Consideration of these variables by managers during the planning process may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for successful outcomes in future reintroduction attempts of native freshwater fish. Identificación de Correlaciones de Éxito y Fracaso de Reintroducciones de Peces de Nativos Agua Dulce  相似文献   
110.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紧迫性地域分级论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科学分析现有土地及其利用结构是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论文应用科学抽样数据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耕地的坡度构成及其土地垦殖率等的区域差异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紧迫性地域分级。其结果可以为根据有限的资金,分区分批进行退耕,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安全,并实现区域生态重建,为合理实施退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