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71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50篇
综合类   236篇
基础理论   7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98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李贤斌  汪金辉  宋光明  许涛  刘江虹 《安全》2020,(2):73-78,82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多项工程核心能力,探索性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燃烧学》教学中。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合作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课堂管理能力,结果显示:自主学习能力强及参与度高的学生教学效果良好,期末考评中优秀率上升明显。微视频自主学习在翻转课堂课前学习中占重要地位,但并不是学生最习惯采用的自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氛围、讨论质量及节奏把控方面还需针对性强化。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社会资本对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的影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个人网络对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避险行为影响不显著;信任与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与避险行为呈反向影响,但信任可以通过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间接正向影响避险行为;互惠对避险知识影响不显著,但互惠与避险意识和避险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山区居民社会资本的方式提高山区居民山洪灾害应急避险能力。  相似文献   
43.
为揭示冲击煤样渗透率的变化规律,通过立式分离式霍普金森(SHPB)冲击装置对不同层理方向煤样进行动态冲击,进而采用渗透仪对冲击后的煤样进行渗透率测试,分析不同冲击荷载下煤岩的渗透率及应力敏感性。结果表明:冲击煤样的渗透率远大于原煤样品,冲击载荷越大,渗透率越大;在相同的冲击载荷和气体压力下,平行于层理方向的煤样渗透率最大,其次是斜交45°层理方向的煤样渗透率,垂直于层理方向的煤样渗透率最小;渗透率受有效应力影响显著;在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垂直于层理方向煤样渗透率的变化率对孔隙压力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双风机并联机站进口、出口风流相互影响的机站局部阻力特性,构建机站通风局部阻力计算的数学模型,同时运用相似原理建立双风机并联通风机站实验模型,并佐以数值模拟对比验证,分析计算不同风机间距的无量纲数A、不同扩散器结构参数条件下的综合影响系数Kc。结果表明:A与Kc具有二次函数关系,且存在较优的A,使得Kc值最小;Kc值随着L/Df增加而线性减小。研究结果有利于Kc的选取,为高效率通风机站结构设计提供技术及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5.
农地整治权属调整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农户有效参与是推动权属调整的内在动力,研究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认知对其行为响应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高效引导农户参与权属调整,并为制定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改进计划行为理论和湖北省11个县(市、区)1044份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不同类型农户认知对其行为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行为逻辑符合改进计划行为理论,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交互影响行为意愿,进而转换为行为响应,政府支持在行为意愿和行为响应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总体上,农户行为响应是"自发性""诱发性"和"约束性"三重行动逻辑的结合,且"自发性"占主导地位。多群组结构方程估计结果表明,纯农型与兼业Ⅰ型农户的行为响应受到"自发性""诱发性"和"约束性"三重影响,兼业Ⅱ型农户受到"自发性"和"诱发性"双重影响,非农型农户仅受到"诱发性"单一影响。因此,为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农地整治权属调整,应该分别针对各类农户相应地提高其参与的"自发性"和"诱发性",降低"约束性",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的作用,将四种不同类型农户的利益需求统筹考虑,降低权属调整过程中利益协调难度。  相似文献   
46.
在研究影响我国CO 2排放因素领域,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分解模型已成为主要的分析工具,现有研究多分别基于消费视角或收益视角展开分析。为全面评估各行业收益与消费对其上游、下游行业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整合基于收益与基于消费两个视角,运用2012年与2015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构建两层嵌套式结构分解分析模型(SDA),比较分析消费规模效应、收益规模效应、行业流入、流出增加值变动效应、增加值结构变动效应等14个影响各行业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并借助对消费者原则碳排放估算公式的重构,更准确地实现从增加值视角对各行业消费者原则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我国在总产出增长29.14%的同时碳排放量上升1.46%,各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是主要的减排因素,其中建筑业减排贡献最大。②增排效应方面,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消费规模、收益规模、完全投入结构与完全消费结构四项效应,且前两个规模效应的影响是后两个结构效应的2倍以上,尤其建筑业消费规模效应、煤炭采选产品业收益规模效应增排较大。③消费规模扩大导致增排的原因并非行业本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主要在于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规模扩张时吸收其他行业流入的增加值量增多。④收益规模扩大导致的增排效应方面,细分来说从大到小依次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效应,且行业差异显著,如煤炭采选产品业的劳动者报酬效应,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营业盈余效应增排贡献较大,而煤炭采选产品业的营业盈余效应、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则减排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47.
有机废气的治理方法有很多,应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或组合来提高处理效率,来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某包装企业有机废气深度处理技术改造项目为实例,探讨采取RTO焚烧法取得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化工实验室事故屡禁不止,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评估实验人员可靠性,进一步管控化工实验室人的不安全行为,基于标准化工厂人因可靠性分析(SPAR-H)方法,结合化工实验室人因失误的特点,确定了更加适用于化工实验室的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首先依据"S-O-P"认知模型对人因失误类型进行划分;然后基...  相似文献   
49.
Objective: The present research relies on 2 main objectives. The first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latent model analysis through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can be implemented on driving simulator data in order to define an unobserved driving performance variable. Subsequently, the second objective is to investigate and quantify the effect of several risk factors including distraction sources, driver characteristics, and road and traffic environment on the overall driving performance and not in independent driv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Methods: For the scop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95 participants from all age groups were asked to drive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distraction (conversation with passenger, cell phone use) in urban and rural road environments with low and high traffic volume in a driving simulator experiment. Then,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a correlation table is presented investigating any of a broad class of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driving simulator measures and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developed in which overall driving performance is estimated as a latent variable based on several individual driving simulator measures.

Results: Results confirm the suitability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indicate that the selection of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measures that define overall performance should be guided by a rule of representativeness between the selected variables. Moreov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versation with the passenger was not found to hav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indicating that drivers do not change their performance while conversing with a passenger compared to undistracted driving. On the other hand,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cell phone us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driving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regarding driver characteristics, age, gender, and experience all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driving performance, indicating that driver-related characteristics play the most crucial role in overall driving performance.

Conclusion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llow a new approach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driving behavior in driving simulator experiments and in general. By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riving behavior can be assessed in terms of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not through individual performance measures, which allow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step forward from piecemeal analyses to a sound combined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everal risk factors and overall driving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在巨大工作压力下,矿工的心理因素与工作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关系,以问卷的形式调查陕西省2家具代表性煤矿的工人,分别以矿工的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反应和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外生变量、中介变量和内生变量,构建心理因素、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调研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研究中的4项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显著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性格因素、心理素质和注意力对压力反应有显著影响;工作态度与煤矿工人的压力反应的关系不显著;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通过影响矿工的压力反应,间接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